读书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 读书能力的培养

所谓读书的意义,可以说是通过普通的语言文字,而抓住语言文字中所含有之思想感情(意义)的事情,也可以说是透过文字语句的表现,而窥见其内部之世界的事情。因为文章是人们的思想、感情、生活的表现,所以读解文章应从儿童自身表现开始,去抓住文章中之思想或感情(即意义,)这是读法学习指导的基本原理,所由建立的一点。读法科如果这一着眼点,有了弊病,那么读书能力的进步,结果是没有多大把握的。

瞥见儿童图书馆中,坐满儿童,几无空席。彼等静默无声,贪读其书而不饱嫌,惟时时听到其翻书之声音而已。他们的热情,恰如婴儿的吮乳,饥者的求食,一心注意其对象。然而在普通的教室里,儿童们的情境,如与在此图书馆之情形相比较,果然如何呢?这实在使我们为之叹息!在国语科上课的时候,大多都是先朗读一次,如果不朗读,就移到次一步的工作上去。第一步的工作完了之后,或者没有质问,就去研究文字语句。在此时儿童们探究从未见过的新词生字,时间已经大部分费去,然而全文的意义,还是一点都没有涉及。像这样受了几年的小学教育,儿童对于国语的兴趣,固然不能引起,而阅书的能力,也没有多大的进步,至于优良的阅读态度,那是更谈不到了。所以我们对于现今的国语读法教学,发生很大的疑问。

读法教学的目标,应该在“读书能力的培养”。这从学科的本质上看,确实是第一个的目标。此种读书能力,如分析其内容,可有下列三种:

一、文之读解力。

二、文之鉴赏力。

三、文之批判力。

然而,贯通此三种能力者,实在是文之读解力,就是抓住文章中所含有之内容的能力。如把此读书的能力,再详细地加以分析,那么可有下列五项:

一、把捉文意的能力。

二、将文意具体地用言语表达的能力。

三、理会文章之思想结构的能力。

四、检讨作品之价值的能力。

五、洞察作者之心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