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字之改革

第四节 我国文字之改革

第一项 汉字之保存

语言的要素是语音,文字只是表示语音的符号,此从前章及本章以前数节,对于语言文字之性质的探讨,想读者已可明了其意义。然吾国文字,每一个字,各具有一个特殊的“形体”“读音”和“意义”,而并不是一种表示语音的符号,其认识、阅读、记忆及书写之困难,实在达于极点。文字为教育之工具,文化之锁钥。吾国文字,难学如此,其影响于各级教育之效率及民族文化之盛衰,实非浅鲜。因此,国语之字体的改革问题,在30年前即有人注意,至今经热心学者之努力,及教育当局之提倡,已颇著改革之效果。然一方面亦有顽固之学者,对汉字之缺点,缺乏认识,而一味固执个人之主观的认识,而主张保存汉字者。故至今对国字之改革,可分下列三派以说明之:

一、第一派——主张保存汉字。

二、第二派——主张改良汉字。

三、第三派——主张废弃汉字而建设新字。

对于第二、第三两派之实际主张,且待下面分项叙述,此处先将第一派之主张,略述于下:

主张保存汉字者,以为语言文字不便轻易改变,汉字已有数千年之历史,中国数千年以来之文化,全赖汉字以为保存,一旦废弃,则必有国粹沦亡之危险;且汉字系我民族惯用之文字,已经根深蒂固,凡是现今之社会生活,无不与汉字有密切之关系,凡是国人,无不用汉字作思想出入之唯一媒介,其不当废弃,似无异议者。此派之主张,不注意文字之大众化的重要,且不为大众之学习文字的便利上着想,而竟以一形一音一义之整方块的汉字为可贵,其观念之错误,稍加思考,即可了然,而无待详述者。

第二项 汉字之改良

汉字改良之办法

我国文字,无论“意义”“形体”“读音”三者,均有缺点。故汉字改良派对于汉字改良的办法,也可分为三项:

(一)对于汉字之意义的改良,主张改用语体文,以免除文字翻译的麻烦。

(二)对于汉字之形体的改良,主张减省汉字的笔画,以减少认写汉字的困难。

(三)对于汉字之读音的改良,主张字旁加注音标,使汉字容易读,容易认识。

汉字既有缺点,则为民族文化之前途着想,是非速加改造不可。但第三派所谓废弃汉字建设新字之主张,恐目前障碍尚多,一时不易实行,则此第二派之改良办法,自为目前最切要的治标方法,而应迅速促成其实现者。惟上面第一种之改良方法,即语体文之提倡,已经见诸事实,故此处拟仅对于二、三两种之“形体”“读音”的改良方法,再分别稍加说明:

减省汉字之笔画

汉字笔画减省之具体主张,最初见诸钱玄同先生在国语统一筹备会中所提议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钱先生所拟的现行汉字减省笔画的办法,乃系根据现在通行于一般民间的和唐、宋时代所传流下来的简体字,找出几条通例来,应用这几条通例而制成全部的简体字的。此种简体字,已于民国二十四年,由教育部拟定具体推行办法,通令全国实行,故此处可不必再加详述,亦可不必将其推行办法及其所公布之简体字抄录于此矣。

汉字旁边加注音标

一个一个的方块汉字之死读和死记,无论谁都觉困难。故汉字改良派的办法,主张仿照日本的成例,每一个汉字旁边加注音标。其目的即在使汉字容易读,容易记;且使全国的读书音统一,以作国语运动之初步,而为废弃汉字改用新字之张本。注音符号之推行,大都即为汉字在“读音”方面之改良的实现。

但主张汉字旁边加注音标之改良派中,亦有主张完全仿效日本之办法者,即除字旁加标注音符号以外,并限制常用汉字的字数,于汉字中夹用注音符号,其办法如下:

(一)废除不常用的汉字。

(二)废除笔画过多、使用困难的汉字。

(三)笔画过多的汉字,有简体字的用简体字。

(四)废除意义相同、字形重复的汉字。

(五)代名词、连词、感叹词、介词、助词等改用注音符号。

(六)外国人名、地名及一切外国名词,都用注音符号音译。

(七)凡是可以用注音符号代替者,均用注音符号替代。

第三项 汉字之废弃与新字之建设

汉字废弃之理由

主张废弃汉字者之理由,其重要者可有下列数点:

(一)国语之要素,是语音,文字只不过是表示语音的符号,而我国文字每一个字,具有一个特殊之“读音”“形体”及“意义”,并不如“拼音文字”,只作表示语音之符号,故其难识、难记、难写,乃系无可否认之事实。汉字既难识、难记、难写,则应改用灵活轻便的“字母拼音制”,乃系毫无异议余地者。

(二)文字为教育之工具,文化之锁钥,汉字既学习极为困难,则其影响教育之普及,文化之发展,无待言述。故为我国教育文化之前途着想,自非用革命之手段,废弃此种旧工具——汉字——不可。

(三)西洋人初到中国,因为学习汉字困难,就借用西洋流行的罗马字拼切中国话,代替汉字。后来教会中的西洋人,便都用它作为识字教育的工具,借此传布宗教,极著成效,其用拼音字母印刷之经典,不识汉字的人,多能阅读,这是废弃汉字的一个极有成效的实例。

汉字本身既有极大缺点,故近十年来,我国一般明哲君子,都在书报上发表意见,主张废弃汉字,另行建设新字。游历中国的外国人,如孟禄(P.Monroe)、爱罗先珂等,都曾恳切地忠告我们,赶速进行文字改革。因此,汉字的革命运动就更趋积极了。

新字建设之趋势

汉字既应废弃,则替代汉字之新字的建设自系一极大之问题。学者中对此问题之意见颇为纷歧,因此“拟造之新字母,多至百种以上,而难以评定其价值”。但至今大势所趋,事实上将为新字之候补者,有下列两种:

(一)注音符号——注音符号是公共制造的,且又经教育部之公布,事实上可谓正式的拼音字母。此种注音符号之制造,模仿日本假名,原有局部代替汉字之作用。故未来的中国新字,注音符号,亦颇有可能。

(二)国语罗马字——国语罗马字之体式,已录于前章讨论标准语之一节中。此种字母,系由赵元任、周作民、林语堂、黎锦熙等用科学方法加工整理制造而成,于1926年用北京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名义及1928年用南京大学院名义先后公布。故未来的中国新字,国语罗马字,亦极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