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感言
这本小册子,本是30多年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刊授大学时赶写的讲义,历经几度修订,现纳入我的文集之内刊刻重印,禁不住心潮激荡,特留下几句感言。
刊授大学创办于1985年3月15日,这是当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负责人为多快好省地普及民间文艺学知识、培育民间文学专业工作队伍而采取的一项富有远见卓识的举措。以湖北为例,我当时正担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至今还保留着一份湖北省报名参加中国民间文学刊授大学学习的全体学员共59人的名单,结业后有19人获得“优秀学员”奖励,其中还有1名优秀学员郑伯成,由中国民协资助,选送到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在我门下进修一年。这些学员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湖北省民间文艺事业的骨干,有些人还创造出了具有全国影响的业绩,至今仍活跃在这一文化领域,如黄永林、何红一、鄢维新、周濯街、王友兵、刘大业、黄耕、李征康等。在新中国民间文艺事业大发展的70年中,这件事实在是功不可没。
刊授大学由吴超同志任教务长,他郑重地聘请我担任刊授大学教师,编写故事学这门课程的讲义。我喜爱民间故事,也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也只是刚跨进民间故事学这一分支学科的门槛,自知学力甚浅,受聘时真是受宠若惊。其时我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不仅担负着校内外“民间文学概论”这门课的教学任务,还承担着中文系系主任的繁重职责,但出于对民间文学的热爱和对全国民间文艺工作大局的支持,还是愉快地接受聘请,并克服困难,挤出时间、精力,按照教学计划完成了《故事学纲要》十讲的编写。由于故事学是民间文艺学新构建的分支学科之一,没有自成体系的现成教材可资参考,须新起炉灶自立体系。这份讲义的十个纲目——民间故事的范围和分类、幻想故事(民间童话)、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民间故事的传承、民间故事的功能、民间故事的类同与变异、民间故事的叙事艺术、从传统故事到新故事、民间故事的采录,是我同魁立、紫晨、许钰几位先生商定后才定下来的,至于吸取国内外同仁学术成果的地方那就更多了。20世纪80年代迈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民间文艺学,对民间故事的采录与研究十分活跃,这本《故事学纲要》既是这一时期中国故事学成就的荟萃,也是我关于建构民间故事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尝试,学理与方法均较为粗略。然而它却颇受读者喜爱,于是在1987年略做修订,交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由敬爱的钟敬文先生题写了《故事学纲要》的书名。时光匆匆,在它作为刊授大学讲义问世20年之后,我又应原出版社之约对此书进行修订,于2006年再次印行,本书成为“华大博雅·民间文化学系列教材”之一,走进了我国大学文科教材的行列。教学相长,这门讲义的编写,也成为激励我在学术上奋力迈步向前的动力之一。
旅居海外、长期从事民间文学研究的谭达先博士,读到正式出版的《故事学纲要》之后,即以《民间故事学园圃的一朵鲜花》为题写出书评,在《民间文学论坛》1992年第5期发表,热情赞誉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和宽广的容量,因此它也就成了“当代中国民间故事学的第一本专著”。后来他又写了一篇短评刊载于香港《文汇报》,称道此书具有紧密联系中国民间文学实际和广泛吸收国内外学术前辈与同辈研究成果的优点,而且文笔趣味盎然、色彩缤纷,呈现出自己鲜明的学术风格。近年还有一位来华攻读民间文学专业的日本留学生,认为此书“代表了目前中国故事体裁与文体特征研究的最高水平”。或许是由于我国民间故事流行甚广和采录研究故事的风气甚旺,而相关理论著作又甚为贫弱,于是人们对这本小书才特别看重吧!其实它的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我在修订后记中所写的:“《故事学纲要》作为中国故事学草创时期的习作,此次只是局部修订,虽有所改观,内容与体例上的粗浅之处势难避免;更不消说还有许多学理上的疑难点有待学人深入研讨方能形成共识了。”由此,后记中也寄托了笔者对有志之士开拓故事学新境界的热切期待。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创建已届七十载,笔者于1958年被吸收为它的会员也超半个世纪了。刊授大学培育全国专业人才是它的重要足迹之一。在重印刊授大学讲义之际,愿我们的民间文化事业与时俱进,为复兴中华文化的伟大事业增光添彩。
2020年3月6日
于华中师大桂子山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