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出一源
同出一源,也可以叫作同源异流或同源分流。杨知勇在《民间故事大同小异的由来》一文中指出:
民族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各个民族的形成,都经历过同化和异化的进程,时有加入的;也时有分离出去的;分离出去的或是加入另一个民族,或是与其他分离的部分结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在民族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中,不论是形成新的民族还是融化于其他,他们必然带着分化前形成的语言、习俗和口头创作,带着生活中的一些共同感受,亦即带着分化前共同形成的“精神行囊”到达他们融入的或新形成的民族中去,这就必然影响到有关民族的口头文学出现大同小异的情况。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发现,我国裕固族西部民歌同欧洲匈牙利民歌的曲调极为相似,有些地方甚至一模一样。这种情况是怎样造成的呢?原来裕固族的先祖丁零人和匈奴人过去都居住在中国北方,同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匈奴族一部分于公元1世纪从我国北方迁往欧洲,裕固族先祖公元4世纪时迁居河西走廊一带。裕固人保留了丁零族民歌的特点,匈奴人把匈奴族的音乐带到欧洲保存下来,于是造成了相距甚为遥远的这两个地区的民歌的相似。这是用同出一源来解释民间文艺类同现象的一个极好的实例[3]。
在民间故事中,这种情况更为普遍。中国在远古时期主要活动着四五个族群,后来分化成为四五十个民族,在那些有亲缘关系的民族中,流传的故事便往往有许多类同之处。讲述青年小伙子同水中鱼姑娘或龙女相爱成婚,获得幸福生活的“鱼姑娘”故事,广泛流传在南方的壮、傣、布依、侗、水、黎等族民众口头,壮族有《鲤鱼姑娘》,傣族有《稀奇古怪》,布依族有《铜鼓的传说》,侗族有《郎付和三公主》,水族有《樵夫与龙女》,黎族有《鱼姑娘》,等等。其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均十分接近,究其成因,似应从这些民族的族源相同、存在亲缘关系去解释。它们同属古代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百越族群的后代。因居住在水滨,对水中鱼类便产生了很亲切的感情。而且它们都有过以鱼龙作为图腾来崇拜的原始信仰。面对滔滔江河,以水生动物为对象生发神秘幻想,在鱼姑娘身上寄托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愿望,可以说是这些民族的民间文艺中的一种“遗传因子”。迁徙分化,各自东西之后,这些“遗传因子”依然稳定地保留下来,反映在口头文学中,便构成互相类同的故事了。关于民族之间的亲缘关系,民族学已研究判明,反映在对它们族源、语源的说明上。以上几个民族,就主要源于古代的越族,其语言同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其中壮、傣、布依语属壮傣语支,侗、水语属侗水语支,黎语属黎语支。族源和语源是一致的。语言接近,特别是语族、语支相同的民族,其族源大都相同。考察族源、语源是否相同,是帮助我们解开故事类同之谜的重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