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的几位民间故事讲述家

二、中国当代的几位民间故事讲述家

我国有许多出色的故事讲述家,可惜的是过去在采录发表故事时,忽略了介绍他们的情况,只有极少数讲述者的名字为世人所知。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故事讲述家,以秦地女、黑尔甲最有代表性。

1.秦地女。秦地女是孙剑冰于1954年秋去内蒙古乌拉特前旗采录故事时发现的。她那时已66岁,祖籍山东,祖母是跑马卖艺的名角,后因山东遭灾,逃难到内蒙古地区安家。孙剑冰去采录民间文学,先打听有哪些人能说会唱,人们都不知道秦地女会讲故事,大家只提出两个会说故事的人,采录者嫌人太少,秦地女便站出来说:“不怕,这事你还愁咧?我给你说!”这位故事家就这样脱颖而出。下面是孙剑冰对她讲说故事情景的评述:

当天晚上,她就给我讲了第一个故事。她述说着:“……鱼哭啦,长长地流下两道眼泪……”这就把童话故事的风格和诗意给传达出来了。这不是一个平庸的转述者能够做到的。

我前后两次访问秦地女,记录了她的九个故事。把她第一次的讲述和第二次的重述比较,故事的内容、情节和讲述风格,没有什么出入,但是语句有些不同了。这当然好,它给我以后的整理工作以较多的方便。

我问秦地女:“你老人家这些故事从哪听来的?”她说:“我十二三岁那会,晚上睡不着觉,我妈就给我说故事;她讲一遍,第二天我再给她讲一遍,这就记住了。”“你母亲听谁说的?”“我姥姥!”“你姥姥听谁说的?”“我老姥姥呀!”“这话靠得住?”“一点也不假,我妈告诉给我的。”……果真如此,这些故事至少流行民间百把年了;至多呢,她老姥姥那一代,又不知从哪辈子传下来的哩。是的,一代传一代,劳动人民就是这样,用教人勤劳、勇敢与智慧的故事,来陶冶自己的子女。[14]

秦地女所讲的9个故事,在《天牛郎配夫妻》这本故事集中收录了5个,即《张打鹌鹑李钓鱼》《有个讨吃的,有个鞭杆子》《天牛郎配夫妻》《门墩墩、门挂挂、锅刷刷》和《蛇郎》。它们虽然数量不多,艺术上却相当精美,代表了中国民间童话的迷人特色。孙剑冰称她为“真正的故事家”,是毫不过誉的。

2.黑尔甲。藏族故事家黑尔甲,原是农奴出身,在一个偶然机会里被肖崇素所发现。他在《奴隶与龙女·后记》中记述了采录故事的情景:

这些故事,是1954年冬天开始记的。

那时来苏一带,正下着大雪。室外温度,经常是零下16度。深夜有时降到零下26度。森林工业局分队部的护士们,都日夜烧着火炉,来保护她们使用的药品和安瓿。我和藏胞黑尔甲(他原是夹壁大头人的奴隶)、翻译吴三合三个人每天挤在一间小屋里的一个破木箱上,记录着这些故事。

我听着这纯朴的藏胞农民黑尔甲,时而在说,时而在唱。有时说的是仙佛收妖,有时说的是男女爱情,有时说的是人民的愿望和理想,有时又说的是百姓对官家的反抗。时而在慢声的歌唱里寄托着无限的同情,时而在诙谐可笑处,又自己咯咯地笑起来。故事的不可捉摸,也恰如他那简单而纯朴的脸上的表情不可捉摸一样。但最宝贵的一点是他说的许多故事中,常常贯串着一种人民群众的那种排山倒海的伟大气势,和对汉族紧密团结的要求。中间包含着无限的诗意和幽默,也包含着惊人的机智和聪明。有时真令人感到惊异,怎么这样一个在雪山下为人放牧的牛娃,会有这么多优美的故事呢?为什么这样一个没接近过文化和所谓文学修养的半耕半牧的普通农民,会有这样优美的想象力和描写能力呢?有时记录得神往时,不禁放下笔来,和他作以下的问答:

问:“你说得真好,真把我迷住了,这些故事究竟是哪里来的呢?”

答:“我讲的一部分是‘上古书’上的,一部分是人们口里说的‘上古书’上的故事。大部分是大土司、地藏王、弥勒佛、燃灯佛、前藏王、后藏王的故事,这是书上的。其他的就没有书,也没有人来写它。”

问:“你懂得‘上古书’吗?是怎样懂得的呢?”

答:“不,我不懂。从前小的时候,跟着伯父在喇嘛寺看牛。伯父是个喇嘛,认得很多字。他常常一个人在屋子里翻书。当他读到人世痛苦和男女爱情时,常常一个人伏在书桌上哭,有时又一个人翻着书笑。晚上就讲给我听。我小时记性好,他一讲我就记住了。”

问:“那么,另外的呢?”

答:“另外的是我去草地给人做活时听来的。我小时很苦。伯父死后,就一人在外做活,跟人到处跑。草地里的故事多,每夜走到一处,一打野歇,烧菜、打尖时就有人讲。我懂十多种不同的地方话,因为这样,就记得多了。这样的故事,草地还不知有多少呢!”

问:“你怎么讲得这样好?听叩色尔讲,大部分人都知道你讲得好哩。”

答:“我也不晓得是什么原因。不论是做庄稼,或者是在高山上放牛、挖药,每到夜里,我们烧火煨茶时,都爱讲故事。我常常在这些时候替他们讲。一起干活的同伴,都说我讲得好,这样就传出去了。其实这不是我会讲,是大家替我讲过,我只是记性好,都记住就是了。”

采录者深深地被他口中充满机智幽默而饱含诗意的故事所吸引,认为从他讲述的成就来说,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个天才的故事讲述人。他已于1959年去世,留给我们的故事有《青蛙骑手》《塔满兹和塔尔查来鲁》《山妖的官寨》《德布藏根与三姑娘》《猎人和海公主》《塔尔真与格西满》《“脏姑娘”的奇遇》《恩里特城的乞丐》等。

黑尔甲是另一种类型的故事讲述家,他的故事不是来自家传,而是来自广阔草原,来自喇嘛寺里的故事书。那部“上古书”,据学者们考证结果,并不是什么经书,而是从印度传入的一部连环体故事集,有人把它叫作《说不完的故事》,有人叫作《尸语故事》。他是一个既同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保持着血肉联系,又有机会受到藏族深厚文化传统哺育的故事家。

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间文学事业进入迅猛发展的新时期,民间故事讲述家才受到更多民间文艺学家的重视。以编选出版朝鲜族故事家《金德顺故事集》作为一个新开端,许多地方都着手对自己地域的故事家进行调查研究,已收获成果的就有辽宁的三位满族故事家李成明、李马氏和佟凤乙,山东的四位汉族故事家胡怀梅、尹宝兰、王玉兰、刘文发,以及鄂西汉族故事家刘德培、土家族女故事家孙家香等。据1992年发表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总序》告知我们,在80年代进行的全国民间文学普查中,所发现的能讲50则以上的故事讲述家达9900多人,这里简介金德顺、谭振山和刘德培三位著名故事家的情况。

1.金德顺。金德顺老大娘1900年生于朝鲜庆尚北道的一个贱民家里,从小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受苦难。1908年逃荒到中国来谋生,先住吉林省长白县及舒兰县,后迁黑龙江省五常县。她小时候就喜欢听故事,她讲述的绝大部分故事,是幼年听阿妈妮、祖母、外祖母和一位姑母讲的;另外也从左邻右舍哈儿妈妮那儿听到一些。新中国成立前,在那苦难岁月里,她一家时常围坐在一起,一边搓草绳、打草鞋,一边讲故事,从中得到安慰和鼓舞。新中国成立后,她生活美满,心情舒畅,便走东家串西家,长年累月地讲起故事来,故事越讲越多,越讲越好,于是他被人称为“故事篓子”。她在新中国成立后还努力学文化,做到了能勉强读书识字,曾阅读了一些朝鲜文的古典文学作品,因而她讲故事也吸收了书面文学的滋养。她是1981年4月被裴永镇接到家中讲故事的。下面是这位采录者的回忆评述:

按照乡下人的习惯,我专门选在夜里请她讲故事。她的故事储量那么大,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她越讲越多,越讲越好,真使我喜出望外。她的记忆力极好,虽已古稀之年,讲述了上百个故事,却没有一个是重复的,而且,故事中的这些唱词,她也能背唱如流,出口成诵。她讲的故事,内容优美,结构完整,大都是成型的作品,很少属于片段性质的;而且语言朴素,自然流畅,富有情趣,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它常常使我陶醉,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一听就是大半夜,甚至通宵达旦。每当我稍有睡意时,她就给我讲上一则幽默动人的笑话,使我捧腹大笑,甚至笑出眼泪来,于是睡神便被赶得无影无踪了。她讲的故事题材广泛,品种多样,既有神话传说和幻想性较强的魔法故事,又有生活故事和机智人物故事,还有动物故事、寓言和笑话。对其中的一些故事她还掌握多种讲法,并能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地道的民间故事讲述家。[15]

金德顺老大娘一共讲了150多个故事,从中选择73则(另附33篇故事梗概作为研究资料),编成《金德顺故事集》于1983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首次出版的民间故事讲述家的故事专集,不仅内容丰富厚实,而且是以科学方法调查采录所得的成果,在我国故事学发展史上具有特别意义。

乌丙安在给这本故事集所写的序文中,对这一成果作了中肯的评述。他说:“这是我国首次出版的民间故事讲述家讲述的故事专集。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又开辟了一条新路,也给民间文学的抢救和普查工作提出了一个范例。”刘守华在一篇短文中也表示过对这一新成果的肯定。由于这些故事讲述家保存的故事数量大、质量高、富于学术价值,因而发现民间故事的重点传承人,整理出版他们的故事专集,是我国民间文学采录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故事学迈向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16]。金德顺故事是用朝鲜族口语讲述,译成汉文出版的。翻译主要采取意译的方式,翻译与整理写定一次完成。这样,从汉语文本去考察故事家的口头讲述风格,便仍然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2.谭振山。谭振山是辽宁省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的农民。1925年11月10日出生于太平庄一农家。少时勉强读了几年书,16岁辍学务农。20岁入营当了12个月的伪满洲国兵。抗战胜利“八一五”光复后回乡务农。土改时任过村文书,合作化时当过队会计,后到公社农田办公室当过一段时间的总务,70年代回家务农至今。1988年,沈阳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印了《谭振山故事选》,选录各类故事51篇。在采录研究谭振山故事方面卓有成效的辽宁民间文艺家江帆女士告诉我们:

谭振山不吸烟,少喝酒,更不赌博。他唯一的嗜好就是听故事、讲故事。从记事起,他就缠磨着家里、村里能讲故事的人,直到把他们肚子里的故事全部缠磨出来。他从20多岁起开始给别人讲故事,农忙时早晚讲,农闲时在门口或大街上讲,冬天在自家或别人家炕头讲。到30岁出头,他已成为附近十里八村中最能讲故事的人。

谭振山故事的类型特点和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谭振山没有走南闯北的经历,他一生中虽有几次小的迁徙,但终未离开现居的太平庄几里方圆。由于他的故事传承线路比较集中,主要的几位前代故事传承人世居此地,这种封闭型的文化传承使得他的故事具有非常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谭振山故事的前代传承人主要有五位:祖母孙氏,继祖父赵国宝,伯父谭福臣,人称“瞎话匠”的乡邻沈斗山,教书先生国生武。谭振山的800则故事中,有500多则是听这几人讲述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范围内的民间文学普查,使谭振山走出狭小天地,施展出才华,一跃而成为地方上的文化名人。人们惊叹他那故事家的风范,无论怎样大的场面,他只要讲起故事,总是那么轻松自如,不经意地拉开话匣,绝无半点紧张拘束之态。他讲的故事,质朴、优美、清新,动听处,举座痴迷,行家叫绝![17]

3.刘德培。南方对故事家的调查研究工作开展得较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湖北五峰县的农民故事家刘德培。湖北省文化部门已于1983年底授予他以“民间故事家”的光荣称号。他是由湖北省的一位业余民间文学爱好者王作栋发现的。王作栋于1976年同这位老人相识,1980年以后得到湖北省民间文艺研究会的赞助和有关专家的指导,从他口中记录了500余篇故事,已在报刊上发表数十篇,选编在1986年第3期《民间文学》上的那一组故事,可以看成是他的代表作。他的故事专集《新笑府》,于198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深受好评。他祖籍江西,清初迁居鄂西五峰县白鹿庄安家。他因家境贫寒,小时勉强读了两年私塾,到11岁时即停学给人帮工。他的丰富劳动生活经历,有点类似黑尔甲。他曾帮人种田、修屋、背脚运货、办理红白喜事,懂得中医、算命,爱唱民歌和皮影戏,劳碌奔波的足迹到过湘鄂西地区的十来个县。他的故事即从这广大地区民众的口头上得来。王作栋在《刘德培及其故事》中告诉我们:

刘德培自幼喜欢听老人“讲经”(即讲故事,说笑话)。在他大半生里所操持的各种行当中,足迹所到之处,他到处听,到处讲。不管怎么困苦为难,他都不忘记“讲经”。用老人自己的话说,他“听了一辈子经,自己也讲了一辈子经”。刘老讲述的故事,大致上可分为笑话、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历史传说、风俗传说、公案故事、武术故事、动物故事等类别。百分之九十来源于前辈老人相传,他在讲述中有取舍增删,并加上自己的品评。百分之十来源于他大半生中的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是以他自己和同辈人的生涯为素材,加工创造而成的。

刘德培走南闯北,生活经历丰富;能说能唱,具有多方面才能。因而,他讲述的故事生活内容十分广泛,表现形式也很多样。他擅长于讲述风趣幽默、引人开怀大笑的喜剧性故事与笑话。他还善于积累、总结自己“讲经”的经验体会,不断提高故事引人入胜的魅力。由王作栋记录整理的《将心比心谈“讲经”》,就是他几十年琢磨“讲经”,包含着许多精彩有见地的自述。他是我国男性故事讲述家中,传承故事数量最多、民间文艺素养最厚实的一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于1989年12月,表彰了十位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培名列榜首。他于2001年去世后,有关学者称之为中国民间口头语言艺术大师。

随着我国民间文学事业的发展,过去不见经传的民间故事讲述家,不断被人们发现。仅就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报刊所提供的田野调查材料而言,各地较为知名的故事讲述家就达到30余人。他们的姓名是:鄂伦春族的李水花,蒙古族的金荣和武德胜,朝鲜族的金德顺和黄龟渊,满族的傅英仁、马亚川、李马氏、李成明、佟凤乙,藏族的黑尔甲和七尖初,侗族的杨雄新,土家族的孙家香,以上是少数民族方面的。汉族的故事讲述家,则有内蒙古的秦地女,辽宁的谭振山、李明、张文英、刘永兰,山东的宋宗科、张建新、胡怀梅、尹宝兰、王玉兰、刘文发,河北的靳正新、纪文道、王国勋,河南的曹衍玉、邱海观,四川的钟万全,重庆市的魏显德,湖南的孙明斗、易法松、张志轩、肖卯秀,湖北的刘德培、孙香家、仙人爹,江苏的陆瑞英、陈理言等。虽然对他们的调查研究还很不深入,但和过去相比,已有了很大进步,从而为我们探讨中国民间故事的传承特点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事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