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幻想故事

第一节 什么是幻想故事

在民间故事里,最富有艺术魅力、格外引人入胜的一类故事,就是我们这里要讲的幻想故事,或称民间童话。

我国古代没有“童话”这个名称,它是20世纪初从日本直译过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文化界出于对儿童教育的关注,译述外国童话蔚成风气。后来一些学者发现这类故事不但在我国古代许多搜奇志怪的书上早有记载,而且至今在山野间农民的口头上还广为流传着。如同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所写的:“到现在到处还有民谣、山歌、渔歌等,这就是不识字的诗人的作品;也传述着童话和故事,这就是不识字的小说家的作品。”当时人们对童话名称的理解和用法很不一致,有的把童话作为儿童故事的同义语,有的用童话泛指整个民间故事;到鲁迅笔下,童话和故事并列,它已是民众中流传的口头故事的一种,和一般故事有所区别了。随着我国民间文学事业的发展,人们在使用童话名称时,含义越来越明确。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办的《民间文学》杂志于1955年4月创刊时,以民间童话作为故事的一类,同时在翻译外国、主要是苏联的民间文艺学论著时,也采用童话的译名[1],于是民间童话成为人们习用的一个故事类目的名称了。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总编委会为了统一故事分类名目,才决定将这类故事定名为“幻想故事”。考虑到中国民间文艺学构成的历史特点,本书有时也将“幻想故事”和“民间童话”作为同义语来使用,所指称的实为同一对象。但有学人近年提出,如以“幻想故事”取代“民间童话”,能否将“幻想故事”直译成德语中的“Märchen”,这尚需研究。因为在欧洲学者心目中,“Märchen”基本上是能够和神话、传说等其他体裁相并列的体裁概念。而在中国,通常民间幻想故事从属于民间故事,习惯上很少把它和神话、传说并列在一起。在此情况下,把“Märchen”直接翻译成民间幻想故事是否合适,这可能还需要继续商榷。

在1987年编印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中对幻想故事体裁解说道:

幻想故事(学术界有时也称“民间童话”),经常运用幻想神奇因素(神魔形象、奇异变化、各种宝物等)与现实生活相交织的方式,反映人类同自然力的斗争、主人公获得美满生活、反抗阶级压迫等内容,描述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劳动者(或怪孩子)及青年男女的奇遇和冒险经历等等。这类故事结构完整,情节曲折(常有三次或多次重复的情节),语言优美,人物性格单纯,常以大团圆式喜剧结尾,有时也用贫穷主人公做皇帝来表现故事的结尾。

幻想故事的主体是所谓“魔法故事”或“奇迹故事”,我们根据中国的文学传统,把它称为神怪故事,以故事中出现仙人、精灵、宝物、法术等神奇幻想形象为标志,如《三件宝器》《宝扁担》《鲤鱼姑娘》《青蛙少年》《金雀和树仙》《三兄弟牵金牛》等。

由于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在民众口头上存在互相交叉或转化的情况,有些幻想色彩和童话情趣很浓厚的故事,往往被人们加以附会,落脚到具体的历史人物或历史背景上面。这类故事,我们认为也可以归入幻想故事范围,便借用“传奇故事”的名称来称呼它们,作为一个特别类型看待。鲁班故事中的《借龙宫》,义和团故事中的《渔童》《小黄牛》《白母鸡》,十兄弟故事中的《水推长城》等,就是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目。

我们将拟人的动植物故事中的一部分作品也归于幻想故事之列。这些故事将动植物人格化,有的完全在动植物世界里展开情节叙述,如讲述弱小者联合起来打败强敌或以智胜敌的《为妈妈报仇》《群蜂斗野猪》《虎王逃命记》等。还有些故事则让动物和人发生纠葛,构成生动活泼的情节,《老虎报恩》《猫狗结仇》《老虎怕屋漏》就是常见的几例。故事中的动植物形象如果成为精灵,具有神奇能耐,像关于鲤鱼姑娘、青蛙少年和人参精的故事,人们一般列入神怪故事。普通的动植物故事,则以其中的角色拟人而不拟神,赋予人性而不赋予神性为标志。

在幻想故事中是否应该包括一部分具有童话艺术特征的动物故事在内,民间文艺学家的做法不一,有的将童话和动物故事作为平行的两类作品。我们以为从实际出发,应将动物故事分别归入童话和寓言两种体裁之中。以片断情节寄托某种教训的小故事系寓言,情节曲折完整、概括的社会生活内容较为丰富的则属童话。我国一些著名儿童文学家,就是将“超人体”的神怪童话和“拟人体”的动植物童话相提并论的。

民间童话是怎样产生的?它和神话、传说的关系怎样?

这类故事产生于神话之后,但它也是渊源于原始社会阶段的一种古老民间创作。苏联原始文化史家柯斯文就认为:“人们的口头创作,即民间创作,在原始时期是有着广泛发展的。民间创作之最早的形式是关于过去的奇谈,即神话。童话故事也有特别发展。”“另一种广泛流传的民间创作形式——童话故事,是作为关于兽类的习性和关于虚构的存在物等等的,带有教育意义的陈述发展起来的。”[2]

1984年出版的我国著名民族学家杨堃先生的《民族学概论》,在介绍民族精神文化时,对民间童话的起源发展做了很好的说明:

童话是带有浓厚幻想的民间故事。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阶级社会又继续发展。原始社会的童话主要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信念和习俗,成为原始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教材。到了阶级社会,这些童话则多是通过幻想来表达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心愿。其中有些保存有原始社会的残风遗俗。但主要内容则是反映阶级社会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在这些童话里,一般都是歌颂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诚实朴素的劳动者,而谴责那些好吃懒做、贪得无厌、奸诈狡猾的人,通过幻想前者得到好的结局,而后者没有好下场来达到教育儿童的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解体阶段的我国独龙族,他们的口头文学中就有许多童话性质的动物故事和神奇幻想故事,如《老虎同火赛跑》《青年斗鬼王》等[3],这些实例正好和有关学者提出的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即已出现童话的论断相印证。

神话和民间童话都具有浓厚幻想,民间童话中的幻想形象和幻想情节常常源于神话,具有某种程度的神话色彩。它不同于神话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它是以自觉的艺术幻想构成的,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广阔,往往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古代传说往往也具有神奇色彩,但它多是以实际存在的历史人物的功业为中心,在具体历史背景上展开叙述的故事;不同于童话体裁以高度概括的方式,在不确定的背景上,表现广大普通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与理想追求。

人民群众创作的童话是一种奇妙的艺术。它单纯而浅近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为幼儿所理解,然而富有文学创作经验的作家去试作童话,写出来的作品有些竟然不合格。儿童文学家为它的精美构思所倾倒;民俗学家烛隐发微,致力于剖析故事中古老的习俗信仰;比较文学家为探究同一型式的童话故事在世界范围内突破种种限制而广泛流动的奥秘,不惜耗尽心力。凝聚着历代民众智慧与情感的民间童话遗产,不仅是孩子们喜爱的精神食粮,也是学术研究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