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发展概略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辽阔的国土上,除占人口最大多数的汉民族以外,还居住和生活着其他55个少数民族。祖国大家庭中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团结共进,以辛勤的劳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共同开拓祖国的疆土,共同创造和发展祖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及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
56个民族使用着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南岛语系五大语系的50多种语言。新中国成立以前,只有部分民族拥有自己的文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喇嘛教、东正教和原始的自然崇拜、多神信仰等,在不同民族的群众当中,产生了程度不等的影响。
由于多种原因,各民族的甚至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是很不平衡的。在共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前,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当中,分别存在着封建地主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农奴制、奴隶制甚至原始公社制残余等多种社会经济形态。
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远古时代,夏、东夷、三苗、羌以及山戎、猃狁等诸多古老民族,分别在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高原、大漠南北等广大地区生息繁衍,开发了祖国的辽阔疆土。
商周以降,各族人民相互往来日益增强,以夏族、商族、周族为主,吸收了羌、戎、狄、苗、蛮等许多民族的成分,演化成为华夏族。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在以后的长期历史过程中,汉族在全国社会生活中往往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许多少数民族如蒙、满、维吾尔、白、彝、藏以及羌、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等民族,或在中国全境,或在部分地区,都曾建立过政权,统辖政务,行使管理职能。几千年的历史说明,祖国统一和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伟业,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各族人民以艰苦卓绝的劳绩和高超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无比丰富的历史文化,对世界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发展物质文化的同时,广大人民群众还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精神文化。人民群众经过无数历史时代口耳相传、辗转丰富的口头艺术创作便是其中最有特色、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民间故事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民间故事口头讲述和流传的许多具体情况今天很难追寻,但在长期历史过程中也保存了有关这方面的许多文字记载和其他资料,这些资料反映了各种民间故事的基本内容和某些形式特点,因而,我们就有可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中国民间故事源远流长的发展做一些简略的推测性的追溯。为了叙述的方便,下面把中国民间故事整个历史发展,区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时期(即大体上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此前统划为“古代”,此后划为“近现代”)。对“古代”时期民间故事的发展,又大致分两个阶段:
(一)从远古至唐代,是古代各种民间故事产生发展、众多体裁逐渐齐备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历史阶段最先流传并见于记载的是远古传下来的各族神话传说。根据《诗经》《尚书》《周易》《山海经》《淮南子》,还有屈原的一些创作和其他著述所保存的材料,以及钟鼎彝器、墓葬石刻上保存的神怪图像等,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是相当丰富的。其中盘古、女娲、伏羲、神农、黄帝、蚩尤、尧、舜、鲧、禹以及盘瓠、九隆等神话,透露了各种文化创造、社会发展等的信息,也反映了各族先民勇于同自然斗争的精神。这些神话人物中的大多数很早就历史化了,他们在后人的心目中以各族始祖和文化英雄的身份出现,开中华民族艰苦创业传统之先河,在中国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上影响十分深远。先秦时期,诸子散文创作十分繁荣。为了阐述自己的学说或记述历史,先秦诸子在著作中经常运用和改编古代神话、历史传说、动物故事等,无形中扩大了这些故事的影响,完善了寓言的体裁,有的还汇集许多故事、历史资料,以备游说之用(如《韩非子》中有《说林》《内外储说》等篇),于是形成了我国寓言故事记录和创作史上一个高峰时代。随着史官文化的发展,历史著作逐渐增多,许多历史人物,如商汤、伊尹、姜太公、周穆王、伍子胥、秦始皇、项羽、张良等的传说故事,多被收入其中。魏晋时期的著作还记述了方士、神仙一类人物,如王子乔、赤松子、费长房等的神奇事迹。这样,人物传说的体裁也渐渐地发展起来。
地方传说早在《山海经》中已有萌芽,《史记》等历史著作和《水经注》《括地志》等地理著作以及魏晋南北朝的小说中,都引述过很多这类传说。其中既有记述古代神话人物和历史人物遗迹的故事,也有以普通劳动者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以及关于天河与海相通、某地沉陷为湖、灵物协助筑城等的故事。这些情况说明,各族人民很早就对自己生产、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工建造等给予切实的关注,并把它们和神或人的社会历史活动联系起来。其他和地方传说体裁特点相近的传说,在这一阶段也有相当发展,见于书面记载的为数甚多,如属于动植物传说的《斑竹》(《博物志》)、《懒妇鱼》(《述异记》);属于特产传说的《千日酒》(《博物志》);属于风俗传说的《屈原和端午节》(《续齐谐记》)、《阴子方祭社》(《搜神记》)等。
魏晋南北朝时代,志怪小说盛行。小说一向被视为不见经传的琐屑之言、“残丛小语”,“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它的内容十分庞杂,其中各种民间故事为数不少。仅在晋代干宝《搜神记》中就有关于狐精和其他精怪的故事,人同天仙或鬼灵成婚的故事,不怕鬼和不迷信鬼神的故事,斩妖除怪的故事,动物报恩的故事,为水神传书带信的故事,以及《盘瓠》《韩凭妻》《三王墓》《董永》等著名传说。一般讲来,口头故事书面记载的时间并不等于故事产生的时间,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各种故事大多在此之前就已产生、流传相当时间了。
民间故事主要以口头方式创作和传述,许多故事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我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和世界各地的交往也很频繁,民间文学创作的彼此影响、互相交流自是经常发生的事,一些世界著名故事在我国文献中也早有记述。例如,《搜神记》中的《毛衣女》,是世界著名“天鹅处女型”幻想故事最早的文字记述,此故事在后出的《田昆仑》(见句道兴本《搜神记》)中,情节又有了很大发展。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叶限》,是世界许多国家流传的“灰姑娘型”幻想故事最早的完整的记录。《酉阳杂俎》还记述了新罗国旁㐌兄弟的故事,古龟兹王降龙的故事,波斯王女滴血筑城故事等,这些故事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此外,随着中外交往的发展,在我国民间传说故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涉及外国人的题材(如波斯人识宝传说)。佛教传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我国很多民族的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汉族人民群众中,佛教的地狱观念、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思想广为流行,并反映在民间传说故事中。一些佛教著名人物(如观音菩萨)在故事中成为劳动群众解脱苦难的寄托。许多佛经故事(如《百喻经》《佛本生经》中的一些故事等)也为群众所接受,并在流传中有所演变。至于那些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如藏族、傣族等),在故事创作中所受佛教的影响就更大些。
(二)唐宋至清代中期,是古代各族民间故事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历史阶段。
在前一个历史阶段,民间故事各种主要体裁均已逐渐形成;唐代以后各族民间故事得以进一步繁荣,并留下较为丰富的资料。
从汉族来看,此前出现的各种民间故事体裁,这个阶段大都继续传承下来,并有许多新的作品和新的类型产生(神话方面较少)。这个阶段历史人物的传说,如关于李白、包拯、沈万三,特别是黄巢、杨家将、岳飞、戚继光、郑成功、李自成等的传说,具有最为鲜明的时代色彩。这个阶段还有许多反映染色、刺绣、接花、烧瓷等工艺技术的故事出现,唐宋以后又产生一批新的道教人物和神仙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八仙传说,许逊、张三丰等的故事也很有影响。在沿海各地和台湾则盛传海神天妃(亦称天后、妈祖)的传说。著名的白蛇和许仙的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也主要形成并发展于这个阶段。
生活故事和笑话在这个阶段蓬勃发展,有关记载也较为丰富。笑话编为专集最早的是三国时魏·邯郸淳的《笑林》,此书记述的一些作品至今仍有口头流传。此后有隋代侯白的《启颜录》,有托名宋代苏轼的《艾子杂说》,有明代江盈科的《雪涛谐史》、赵南星的《笑赞》、冯梦龙的《笑府》《广笑府》,有清代石成金的《笑得好》、游戏主人的《笑林广记》等。这些书所收作品十分庞杂,许多并非民间笑话,有的为低级趣味的谐谑。但其中确也保存了许多民间流传的思想性较强的笑话和幽默滑稽故事,反映了民间故事现实性加强的重要趋势。
和民间故事关系密切的大型类书是宋初编纂的《太平广记》,它收录了宋代以前许多传说和神怪故事。其他如宋洪迈的《夷坚志》,明陈士元的《江汉丛谈》、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清王士禛的《池北偶谈》、袁枚的《子不语》等,也都记述了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民间鬼怪故事。如山魈、叫人蛇、秃尾巴老李以及各种鬼狐故事等。在动物故事和寓言方面,元代以来见于记述的有寒号鸟、中山狼、牛虎相斗等。幻想故事方面常见记述的有龙女、老虎外婆、画中人、孝妇天相等类型的作品。
许多此前产生的故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流传,并有新的发展,地方志书常常引述自古相传的故事。鲁班传说产生于春秋末期,唐宋以后鲁班被奉为建筑业祖师,他的传说进一步扩展。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很早,魏晋南北朝时形成完整的故事,唐宋时期继续有新的记述。孟姜女传说,《同贤记》中所记孟仲姿故事可能在唐代以前即已形成,它标志着这个传说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个传说在明末说唱文学中又有所丰富。
另外,这个阶段通俗说唱、小说、戏曲等盛行,它们常常采用民间故事的题材。如唐人传奇《补江总白猿传》《柳毅传》,宋人话本小说《西湖三塔记》,元代戏曲《董永遇仙记》《沙门岛张生煮海》,明清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上洞八仙传》《桃花女阴阳斗传》,以及《长城宝卷》等,都以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至于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与民间故事有着程度不等的密切关系,更是众所周知。这些作品在性质上虽然属于作家个人创作,但它们大多形式通俗,广为群众所接受,从而对所采用的传说、故事的传布和演化也起着重要作用。这类作品有些还在民间引发出新的口头故事。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这个历史阶段关于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的记载也明显增多。此前,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多以汉文形式被记入历史和地理典籍之中,这个阶段这方面的记载仍不断增加,并且还出现了用少数民族文字记述的各种故事,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对我国古代民间故事的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认识。
第一,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少数民族诗歌体创世神话的书面记录。例如,纳西族东巴经中的《创世纪》(又译作《人类迁徙记》),学者们认为它可能写录于公元11世纪中叶,这是一部相当完整的创世神话。属于同样性质的神话记录,还有彝文典籍《勒俄特依》和《西南彝志》中的《创世志》,后者成书于清代康熙三年(1664)至雍正七年(1729)之间。
第二,很多民族记载了关于本民族起源、民族先祖和著名人物的传说。如:藏族的《西藏王统记》等藏文历史著述都详略不同地记有“猕猴生人”的神话。傣族的《巴塔麻嘎捧尚罗》中有神王英叭创世的神话和关于诸多神祇的传说。满族的“三仙女传说”也一再被记入《满文老档》《满洲实录》等书。《蒙古秘史》开头就叙述成吉思汗祖先的传说,还有阿阑豁阿叙说天光感生神话,和她命五个儿子折箭的故事。其他如黎族叙述民族起源的《黎母山的传说》,白族“白子国”的传说、慈善夫人等的传说,藏族关于迎娶文成公主的传说,壮族关于刘三妹的传说,维吾尔族《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等,也均有书面记载。故事方面,有的民族的文字记录相当丰富,如藏族就有多种形式的书面故事集传世,《尸语故事》《故事宝鬘》,以及为多种格言书作注释的故事集,如《萨迦格言注释故事集》等,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