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跨民族比较
比较方法可以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在各类民间文学的研究上,参照比较文学的学科规范,比较民间文艺学的研究重点可确定为对民间文学作跨国、跨民族和跨学科的比较。由于神话和民间故事的流行具有极大普泛性,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中间,人们津津乐道的神话和故事,常常彼此接近或类同,成为一个难解之谜,因而对它们作跨国、跨民族的比较研究,也就深深地吸引各国学人,使得比较神话学、比较故事学应运而生了。
关于民间故事的跨国研究,以日本伊藤清司的《中日两国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为例,他在论文中对流行于中国、日本、朝鲜三国口头文学中的《狗耕田》故事作了精细比较,认为这个故事是由狗在农耕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神话中分离出来,然后演变成为劝善惩恶型的幻想故事的。它源于中国,故事情节及其内涵大体一致。因三国的社会制度及有关习俗不同,而呈现大同小异的形态。中国的《狗耕田》故事由兄弟分家讲起,因中国从汉代起,就实行兄弟均分遗产制;可是长子常利用自己的特权欺负年幼的弟弟,造成纠纷;故事中弟弟只分得一只狗的情节即由此而来。朝鲜故事中的狗则是从父亲墓后走出来。朝鲜十分重视孝道,先获得一定比例遗产、承担了祭祀祖先义务的长子不去祭祀,一只神奇的狗便从墓后走出来,给精心护墓、极尽孝心的弟弟带来种种好处。日本中世纪以后,父母遗产大多由长子单独继承,次男以下一般在长子手下劳动。所以,从中国传入日本的《狗耕田》故事,兄弟分家的情节便逐渐消亡了。那只神奇的狗来自海上,这反映了日本作为岛国对大海彼岸的憧憬。在这项研究中,伊藤清司以开阔的文化视野,揭示了《狗耕田》故事的异同之处及其构成奥秘,并由此展现出三国历史文化的风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对民间文学作跨民族比较有着广阔的天地和特别重要的意义。这里试举一例。云南有关学人于1960年编撰第一部《白族文学史》时,曾将《黄氏女对金刚经》这部民间叙事长诗作为白族口头文学代表作来看待,并断定它为白族聚居的云南剑川地区的产物,形成于当地佛教鼎盛的元明清时期。可是,20世纪80年代初经有关学人用比较研究眼光加以考察,发现在明代著名长篇小说《金瓶梅》第七十回中,就载有尼姑被邀请到居民家中宣讲《黄氏女》宝卷情节。至今在川鄂一带的汉族地区流行的善书《女转男身》,所叙说的就是黄氏女对《金刚经》的故事。在湖南汉瑶杂处地区发现的“女书”中,有一部长篇唱本《王氏女》,也由上述故事构成,只不过“黄氏”在口头传承中讹成“王氏”,在情节细节上小有差异罢了。由此可以断定,它原是渊源于唐宋时期的变文、宝卷,曾流行于南方许多地区的一部佛教通俗文学作品。白族唱本只不过是它的多种民族异文之一[2]。可见,只有通过跨民族比较,才能对各个民族在口头文学领域的独特创造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关联给予科学阐释。
人们在比较研究中发现,在许多国家、民族居住的广大区域之内流行的神话、故事,在主题、情节上大同小异的现象十分普遍。除对其异同之点进行精细比较外,更以浓厚的兴趣追溯它的成因,这成为比较研究的主要内容。苏联《大百科全书》概述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
世界各民族口头民间创作的作品,虽然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但其中许多主题、形象甚至情节是彼此雷同的。例如欧洲各民族童话的情节,约三分之二与其他民族的童话相重合。这种情况的产生,或是因为起自同一本源,或是因为文化上的交互作用,或是因为在社会发展共同规律的土壤上产生了雷同的现象。
人们曾将这种现象概括为“同源”说和“同境”说,同源即它们出自同一本源;同境即由于人们所处的境遇相同、心理状态一致导致故事情节的不谋而合。深入考察其成因,区分为三种情况较为合适,即同出一源、交流影响和不谋而合。前两种情况表明相类似的作品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在后一种情况中难以找到这种直接联系,属于人类文化发展的平行类同。例如,在原始宗教信仰和古代神话中遍及全球的对太阳的崇拜,就是基于全人类普遍感受到太阳的恩惠,不谋而合所构成的意象。对文化事象由表及里的这种研究,揭示出人类文化构成演变的规律,给人以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