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伦理道德主题的幻想故事

三、表现伦理道德主题的幻想故事

表现伦理道德主题的幻想故事,数量多,内容、形式都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而在民众口头上流传极广泛而又长久,是故事中最富于艺术生命力的一部分。

前面介绍的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反映人们社会阶级关系的童话故事,也具有道德教育意义。那些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宁愿牺牲个人,也要拯救乡亲,和那些不甘心忍受压迫,敢于坚决抗争的英雄主人公,以其行为体现出劳动人民所尊崇的一种高尚道德观念。我们这里所讲的表现伦理道德主题的作品,是就取材于人民群众内部关系,在更广泛的背景上表现劳动人民道德观念的幻想故事而言的。

1.爱情,几乎成为人类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民间童话中有许多优美的爱情故事,这些爱情故事大都以人和异类恋爱,即一个勤劳朴实的小伙子同天宫仙女,同山野间动植物或水中鱼类幻化成的美好女性相爱构成曲折情节。《田螺姑娘》的内容是人们所熟悉的,傈僳族的《鱼姑娘》内容与之相近,但更为丰富。一个孤儿去江边捞鱼,捞回一尾小红鱼,变成一个美丽姑娘和他结成了夫妻。孤儿的舅父是个有钱人,骂鱼姑娘是鱼精,怂恿孤儿赶走了她,孤儿失去了她所带来的一切。孤儿悔恨痛哭,在青蛙的帮助下找到了鱼姑娘,原来她是龙王的女儿。龙王不愿意龙女嫁给凡人,三番五次要同孤儿比赛,想乘机害死他。孤儿在龙女的帮助下,每次都逢凶化吉,终于夫妻团圆,获得幸福。这类爱情故事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本身叙述得十分简略,而着重在表现人们的爱情生活理想和道德观念。女主人公不仅美丽出众,而且在爱情婚姻生活中处于主动的、强有力的地位;男主人公具有战胜重重考验的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故事斥责了背信弃义行为,但也欢迎浪子回头。这些内容代表了民间童话中爱情故事的鲜明特征。

幻想故事还广泛涉及人们的家庭生活、朋友关系等,从多方面表现出劳动人民的道德伦理观念。

2.《兄弟分家》的故事,在许多民族中都有流传,因以一只神奇的狗为中心线索来结构故事,人们又把它叫作《狗耕田》。自私又霸道的哥嫂,分家时不遵守兄弟均分遗产的习俗,霸占了全部家产,弱小而又善良的弟弟只分得一只小黄狗和一小块荒地。这只神奇的狗竟会耕地,创造出一系列奇迹,给主人带来很多好处;哥嫂借它去耕地却不听使唤,使他们吃尽了苦头。兄弟分家时因争夺遗产而发生纠葛,是旧时代很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兄弟分家的故事用生动的幻想情节,概括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而着重在表达人们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逞强霸道者的斥责。

3.《蛇郎》也是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之一。它以一条神奇的蛇为男主人公,讲述人间女子和异类通婚的故事,但它并不着重于表现爱情主题,而是借蛇郎形象由丑陋卑贱向美好高贵转变的过程,将两姐妹的思想性格进行鲜明对比。淳朴善良的妹妹能体谅父亲的危难,不怕嫁给蛇郎吃苦受穷,终于获得了幸福;而用损人利己的手段企求富贵的大姐,则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最后阴谋败露,无地自容。故事中贯穿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但它不是由某种外部力量来执行裁判,而是在妹妹遇害后,由她不屈的灵魂所幻变的鹦哥、酸枣树等动植物来揭露、嘲讽反面人物的罪恶阴谋,并使其受到应有的惩罚。妹妹不仅有善良的品格,还有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这使作品的思想意义更为积极。

《蛇郎》中姐妹争夫的习俗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多见,它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实际上是将两姐妹作为具有对立思想性格的两种女性来描写的。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反映出来的这两种思想性格,古往今来,屡见不鲜。《蛇郎》的艺术构思,同以写实手法构成的《姊妹易嫁》《真情假意》这类表现爱情婚姻主题的戏曲作品,情节结构惊人相似,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民族心理趋向,因而它至今仍富有生命力,深受群众喜爱。

4.德国《格林童话》中有一篇《灰姑娘》故事,讲述遭受后娘歧视虐待的一个女孩子历经磨难,获得意外幸福。中国壮族的《达架和达仑》即属于这个类型。达架和达仑也是两姐妹,达架失去亲娘,被后娘视作眼中钉。但她喂养的那头神奇的母牛却经常在暗中给予她帮助,送给她金鞋去参加歌圩,她在慌乱中丢失一只金鞋,被一位公子拾得,后公子通过试穿金鞋,找到女主人,二人结成美满婚姻。此后的情节发展同《蛇郎》相同,达仑在母亲怂恿下,害死回家探亲的达架,冒充姐姐前往姐夫家。“谋夺丈夫占人子,将来一定挨刀杀。”最后达架复活,达仑被逐。

我国唐代作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曾记载过这个故事,篇名《叶限》,以邕州吴洞为背景,吴洞即今广西扶绥县,为壮族聚居区。今天仍在人们口头流传的《达架和达仑》,即从《叶限》演变而来。《叶限》是世界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灰姑娘》故事,中外学者们认为,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的这个故事,很可能源于中国的《叶限》[8]

后母歧视、虐待前娘子女,是植根于私有制社会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恶习。人民群众在童话艺术中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抨击,所表达的崇高道德伦理观念,在漫长岁月里和广大范围内对抗邪恶,哺育着人们美好的心灵。

5.民间童话中关于友谊的故事。白族的《两老友》,讲述两个老朋友结伴出门做生意,良心黑的竟把自己的老友推入江中,企图谋财害命。可是这位好心的小伙子却在危难境地,意外地偷听到一群神奇野兽的对话,发现了一系列自然界的奥秘,如地下泉水、治怪病的药草等,反而因祸得福。而害人者则咎由自取,最后受贪心驱使,前去学样,落入兽腹。它的主要情节是被害人偷听野兽对话而扭转命运,因此学者们又把它叫作偷听话型故事(它也可以发生在两兄弟之间)。它的故事按照善恶各有所报的逻辑展开,这是和前面几组故事相一致的地方。但它以结伴经商的商人为主人公,以充满自然奥秘的山野为背景,用富有特殊生活情趣的动人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珍视友情,反对背信弃义的道德观念。

6.关于求好运或找幸福的故事。它在我国各族民间文学中有多种异文,毛南族的《寻找幸福的人》可以作为代表。主人公是一个被人们叫作“穷八代”或“穷十代”的穷小伙子,他要出门去问仙人智者,寻求自己的幸福。汉族受佛教文化影响,常以“问活佛”为中心情节,所以学者们又把它叫作问活佛型故事。毛南族故事里的主人公则是去问仙人。主人公在路途上曾答应帮助像他自己一样有困难的三个人询问摆脱厄运的法子;仙人那里的规矩却是问三不问四,他自己刚好带着四个问题。在这巧妙设计的考验面前,主人公作出了先人后己的抉择,把有关自己前途的问题搁起来,帮助别人找到了获取幸福生活的答案。别人给他的酬谢,正好使他得到了幸福,他不仅有了许多财宝,还找到了一个美好的妻子。在帮助别人获得幸福的过程中,自己也将得到幸福,这就是童话世界里的仙人们指引给穷小伙子摆脱贫困、寻求幸福的路子。它体现了劳动人民的高尚道德,深受各国人民群众的喜爱,是一个在欧亚大陆广泛流传的故事。它的情节结构曲折巧妙,所表现的人们编织童话故事的高超技巧令人惊叹[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