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机智人物故事
我们把机智人物故事,也归入生活故事之中。所谓机智人物故事,是指那些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所编织的系列故事。我们前面所讲的长工故事和巧女故事,主人公多没有确定的姓名,就叫老大、老二、二媳妇、三媳妇,或以某种外号,如“吹破天”、“嘴会转”之类来称呼。机智人物故事中的主角则有名有姓,如徐文长、杜老幺、阿克登巴、巴拉根仓。再有,长工故事和巧女故事多以不相连续的单篇故事存在,而机智人物故事则是把许多故事,几十个以至几百个故事都归属在某个人物名下。阿凡提故事就积累至将近四百多篇。就其中许多故事以真实具体的历史人物为主角而言,机智人物故事具有民间传说的特征,所以有些人把这类故事称为机智人物传说。在历史人物传说和机智人物故事之间,有时确实难以划出一道截然异质的界限。但这些人物已远远离开自己的原型。以他们的真实事迹为基础而构成的故事,往往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是将流行故事附会在他们身上,把他们作为凝聚民众智慧幽默“箭垛”来处理,因而机智人物故事具有不同于一般传说故事的明显特征。就机智人物故事中的那些单篇故事本身而言,同一般的长工故事、巧女故事等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改换了主人公的名字。如从这方面来考察,也许不应将机智人物故事作为一个特殊类别,和长工故事、巧女故事等相并列。可是把它们作为一种系列故事来考察,又不能不承认它是一个特殊品种。
机智人物故事中的作品,内容形式十分多样,有相当一部分具有笑话特征,因此对阿凡提故事,有些学者作为笑话来评论。但就其中的大部分作品而言,应归入生活故事的范围。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民间故事论著,都没有把机智人物故事作为单独一类作品加以评述。到80年代由于这类故事被人们大量采录,学者们纷纷进行研究,才使它作为民间故事中一类具有特殊思想与艺术光彩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机智人物故事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间都很发达。汉族的机智人物故事,过去以徐文长的故事流行最广。20世纪80年代初期采录的谎张三故事,流行于南方各族人民群众的口头上。因各地语言习惯不同和方言差异,他的名字被人们称为“阿谎”、“阿方”、“老谎”、“老幌”、“幌张三”、“反江山”、“黄江桑”、“光加桑”、“款章三”、“怳江山”、“黄丈三”、“滑丈三”、“张扯谎”等,实际应为“谎张三”。张三是中国人最普通的称谓,在张三之前加一个“谎”字,表示其思想性格特征。刘守华在《谎张三——中国南方机智人物的杰出典型》一文中指出:
谎张三的故事,现已发表上百篇,流行于南方和西南地区的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的汉、苗、彝、白、傈僳等族中间。看来他是一个完全可以和西北地区几个民族机智人物故事中的纳斯尔丁·阿凡提相媲美的机智人物典型。在他身上,闪耀着中国南方文化的独特光彩。他以谎制敌,善于利用敌方的弱点乘虚而入,以巧妙的言词打击、嘲弄敌人,显示出无比的机智。他的形象具有广泛概括性,是南方几个民族的民间文学互相交流的成果,是他们共同艺术智慧的结晶。谎张三这个名字,将毫无愧色地进入世界民间文学画廊之中,为世人所注目。
中国各地均有自己的机智人物故事在人们口头流传,从已发表的材料看,据人们初步统计已将近四百人。艺术上比较成熟而又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机智人物,汉族地区有广东的㓥狗六爹,江苏的曹瘦脸儿,河南的庞振坤,河北的韩老大和五娘子夫妻俩,湖北的杜老幺、贱三爷和钱六姐等。少数民族地区则有维吾尔族的阿凡提、藏族的阿克登巴、蒙古族的巴拉根仓、布依族的甲金、傣族的艾西和艾苏两兄弟、纳西族的阿一旦、朝鲜族的金善达等。
湖北采录机智人物故事一千余篇,故事的主人公达一百余人。几乎每县或每一片地区,都有当地民众喜爱的机智人物活跃在口头文学中间。这些人物可区分为四类:
一是长工型的,以鄂西的杜老幺和鄂南的张十伢为代表,由长工斗地主故事发展而成。
二是城镇劳动者型的,以武汉地区的贱三爷为代表。他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以旧时代城镇生活为背景,反映城镇下层社会民众的智慧和情感的机智人物典型。他至今仍保持着他的艺术生命力,《武汉晚报》曾陆续发表《贱三爷故事新编》,通过他机智幽默的言行来针砭时弊,抨击城市生活中的恶习。
三是文士型的,如红安的卢四运、广济的肖光际、蕲春的陈细怪等。他们有的是秀才、举人出身,有的不过粗通文墨。其主要事迹是打抱不平,帮穷人打官司,如反对地主官僚巧取豪夺、侵占农民田地和坟山,为无辜遭罪者申冤诉屈,保护穷人的婚姻权利等。常常是一个主意、几句呈词就可以打赢一场官司,因而其故事为民众所津津乐道。江苏如东县盛传一组《曹瘦脸儿打官司》的故事,至今还留下一句歇后语,叫“曹瘦脸儿打官司——坐赢不输”。
四是巧女型的,如咸宁的钱六姐、鄂西的罗兰娇。罗兰娇故事为传统巧女故事之发展。钱六姐则属于才女型,她出口非诗即对,或嘲弄秀才的低能,或讽刺乡绅的骄横,直到告状元,审县官,制伏称霸一方的权贵。夫妻打趣、妯娌逗乐,钱六姐也用诗对进行,使日常生活中洋溢着诗情画意。她已成为一个可与广西壮族歌仙刘三姐相媲美的艺术典型。
祁连休对我国机智人物故事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他选编的《少数民族机智人物故事选》和《汉族机智人物故事选》是收罗较全的两本书,集中展现了我国机智人物故事的面貌。
如何估价机智人物故事,学术界有不同认识。日本学者铃木健之发表《“机智人物故事”笔记——试论其欺骗性》一文,认为中国学者对机智人物故事的肯定,表现了“一种简单化、概念化的倾向”。他说:“各个民族的机智人物有其不同的个性和特征,不能一概而论。不过,从这些机智人物的群像中,确实可以窥视出他们的欺骗性来。所谓机智人物,无非是一种骗子,一个得以流传下来的骗子吧。”他追溯到“骗子”性格形成的渊源,说“骗子是一种原始存在”,“它是神圣与非神圣之间尚无明显区分的远古时代的一种象征”。这种原始神话意象残留于后世的民间口头文学中,遂构成具有两重人格的“骗子”形象[6]。他的文章,实际上反映了西方学者对待这类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机智人物故事的流行观点。祁连休发表《试评“骗子”说》,对上文表示了不同意见[7]。
以“骗子说”来否定机智人物故事的积极社会意义,自然是我们所不能赞同的。
首先,这种说法不符合作品实际。以精巧谎言哄骗对方只是机智人物活动的一种手段,情节构成的一种方式。更常见的是用丰富的智慧来解难题,如同我们在长工故事和巧女故事中所看到的。还有许多从社会斗争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出奇制胜的斗争策略,如武昌府制台要在蛇山葬母,抢占风水地。一位机智人物写了四句话传出来:“制台死了娘,要葬蛇山上,蛇山本是天子地,制台葬娘是何意?”以毒攻毒,在企图谋反篡位上做文章,吓得制台老爷立刻打消了原来的主意。机智人物故事中,有着人民智慧的丰富表现。把诈骗作为机智的主要表现,或者把诈骗和机智等同起来,显然都不符合作品实际。
其次,我们对诈骗行为要做阶级分析。机智人物哄骗的对手,主要是欺压他们的形形色色的剥削者,以及阎王、老虎这类压迫剥削者的象征性角色。旧时代的劳动者,处于被奴役境地,只有“一张嘴巴抢不走”,便只好以语言作为打击敌对势力的锐利武器。而且他们在以谎言制敌时,常常不过是以其治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对方坑害他人的手段用在他们自己身上;或是利用对方自身存在的刚愎自用、利欲熏心等弱点,使其自作自受。因而,这类机智人物不应作为一般意义上的骗子受到指责。离开了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罪恶统治及被压迫者的正义斗争,不可能对有关机智人物的言行作出正确的评价。
机智人物故事中也有不少作品是以诈骗手段来侮辱妇女,嘲弄有生理缺陷的人,施行恶作剧,内容不健康的。劳动人民常以说故事、笑话来娱乐身心,其中便掺杂进一些低级趣味的口头文学作品。兴之所至,这些故事、笑话可以由人们随意附会到某个人物身上。我们不宜将这种现象作为一般现实主义文学中人物性格描写的两重性、复杂性来看待。至于把这种两重人格归结为原始神话意象的遗留,那就更难以使人信服了。
机智人物故事是有其传承性的,如探究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政治与学术流派的人物才智迸发的春秋战国时期,晏子就是当时一位著名机智人物。《晏子春秋》一书所载的几篇晏子使楚的故事,完全可以进入我们所说的机智人物故事之列。请看《晏子使楚楚为小门晏子称使狗国者入狗门》这一篇: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楚人见晏子形体短小,欲加羞辱,结果晏子以巧妙的答对给予还击,反使楚王陷入难堪境地,自讨没趣。它已具备后世机智人物故事的基本特征和魅力。据今天的学者考证,《晏子春秋》一书可能是齐亡于秦之后,淳于越之类的齐人在秦国编写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书中关于晏子的事迹,一方面来自古书里的零星记载,另一方面来自民间流传的故事[8]。以上几则晏子使楚的故事,显然来自民间,是艺术虚构而非历史记载。所以它们又以大同小异的文字,载于《韩诗外传》《说苑》等古籍中。有趣的是,晏子的一系列故事中,以他出使楚国,用唇枪舌剑反击楚王企图羞辱他的几场斗争最为精彩动人。几场智斗都是由楚王挑起的,想必在当时的楚国,有一种以自己的丰富智慧来愚弄讥笑他人的风气。此外,晏子故事中的《景公问天下有极大极细晏子对》,它的基本情节又被句道兴本《搜神记》中《田章》一篇的作者所借用,借解难题以表现“天女之子”田章的“聪明广识,甚事皆知”。这位田章实际上也是一千多年前民间文学中的一位机智人物。总之,就汉族情况而论,机智人物故事古已有之,并不是近现代才突然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
然而机智人物故事以新的姿态大量涌现,盛传于城乡人们的口头,却是同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联的。从人物原型来考察,他们大都生活在明清时代,可见他们进入口头文学领域并不是很久远的事。从故事内容来看,明显地反映了封建社会趋于没落时剥削阶级的腐朽、封建主义秩序的崩溃和被压迫阶级抗争意识的觉醒。渗透在故事中的喜剧性风格,也带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烙印。民间口头文学既有传承性,又富于变革的活力。机智人物故事的繁荣,就是在近现代社会历史土壤上开放的一朵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