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的分类构想

一、中国民间故事的分类构想

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的分类,目前流行的大体上有三种构想:天鹰《中国民间故事初探》的分类构想、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分类构想、钟敬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分类构想。

天鹰《中国民间故事初探》的分类构想

一、现实性因素较强的故事

(一)近代人民革命斗争故事

1.农民反封建统治的起义故事

2.近代人民反帝斗争故事

3.义和团运动故事

(二)现代人民革命斗争故事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故事

2.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

(三)工矿工人斗争故事

(四)长工斗地主故事

(五)劳动阶级人物故事

(六)生活故事

(七)讽刺故事

二、幻想性因素较强的故事

(一)传奇故事

1.表现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传奇故事

2.表现人的社会关系的传奇故事

3.反映人民的道德观念的传奇故事

(二)传说故事

1.古代人民革命传说故事

2.古代英雄传说故事

3.各行各业劳动能手传说故事

4.风俗传说故事

5.地方传说故事

6.专题传说故事(人参故事等)

(三)动物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初探》的特点是将传说和故事糅合在一起,从内容出发,首先区分为富于现实性和富于幻想性的故事两大类;然后在这两大类中,或按历史顺序,或按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或按体裁,再划分为若干小类。作者不赞同以故事中的人物为主体、以事件为主体和以情节为主体的分类法,认为“这些分类法,接触到了民间故事在形式上的某些特点,但很不全面,有形式主义的研究倾向,很少注意民间文学的思想内容,把它看成和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僵死的东西”[10]。因此,他便按照故事所反映的思想生活内容来分类。作为一种新的尝试,特别是作为我国第一部故事学专著,它第一次将现有故事进行全面分类,其开拓意义应予充分肯定。其不足之处主要是:

1.将传说和故事杂糅在一起,不符合现代民间文艺学发展的趋势。从这个分类体系本身,也可以看出它的问题。如“近代人民革命斗争故事”和“现代人民革命斗争故事”中,从太平天国起义到义和团运动,再到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性故事,以及工矿工人斗争故事中的许多作品,本为典型的传说,《中国民间故事初探》却把它们都放在“现实性因素较强的故事”中,而把关于黄巢、杨么、李自成、张献忠等明代以前的农民起义故事另行归入幻想性因素较强的“传说故事”之中;其中有的故事固然具有一定幻想色彩,另有许多故事却同样是富于现实性的。书中实际上是按古代和近现代的区别,把同类型的作品划分在故事和传说两类里。另外,传说这种体裁本来包含着偏于写实和偏于幻想两类作品,而以写实性作品为主体的、关于“各行各业劳动能手的传说故事”,其写实性就很明显,《中国民间故事初探》却把关于古代人民反抗斗争、古代英雄、各行各业劳动能手、风俗、地方风物等传说故事都归入“幻想性因素较强的故事”之中。这些都显得不太严密合理。

2.《中国民间故事初探》企图按民间故事所表现的思想生活内容来分类,作为一种改进现有分类法的新的尝试,未尝不可,但这种设想实际上没有贯彻到底。“现实性因素较强的故事”这个大类里的七类故事,大体上是按这个标准来划分的。可是第二大类“幻想性因素较强的故事”中的三类故事——传奇故事(即通常所说的童话)、传说故事和动物故事,又采纳了通行的按形式体裁或角色来分类的做法。两种分类标准并存,势必造成混乱。把反映近现代人民革命斗争生活的故事排除在传说之外,这方面的不合理性已如前述。张士杰搜集整理的《渔童》,本是一个人所熟知的优秀童话,《中国民间故事初探》却按内容把它放在“义和团运动故事”之中,而排除在“表现人的社会关系的传奇故事”即童话之外。这些事例都表明《中国民间故事初探》的故事分类体系还不完备。对此,作者实事求是地写道:“在我国,民间故事的分类,还没有较为系统地做过,因此,我们这里所分的,也只不过是个尝试,是说不上完备的。”

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分类构想

一、动物故事

二、普通民间故事

(一)神奇故事

(二)宗教故事

(三)生活故事

(四)愚蠢妖魔的故事

三、笑话

(一)笨人的故事

(二)夫妻间的故事

(三)女人(姑娘)的故事

(四)男人(少年)的故事

(五)说大话的故事

四、程式故事

(一)连环故事

(二)圈套故事

(三)其他程式故事

五、难以分类的故事

丁乃通先生的这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是以国际上通用的AT分类法为基础编撰而成的。所谓“AT分类法”,乃是对“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的简称。1910年,芬兰学派代表人物安·阿·阿尔奈,刊行了《故事类型索引》,创立了国际通用的故事分类法。他把民间故事分为动物故事、普通故事和笑话三大部分,再分门别类,统一编码,1号至299号为动物故事,300号到1199号为普通故事,1200号到1999号为笑话。在2000个总编号中,阿尔奈根据自己掌握的故事资料,只归纳出了540个类型编入其中,其余一千多个型式,留待他人根据新发现的资料予以补充。1928年,美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斯蒂·汤普森出版《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对阿尔奈的索引做了重要补充和修订。1961年印行该索引的第二版时再次进行增订。由阿尔奈创立又经汤普森所完善的这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被各国学者称为AT分类法竞相采用,据了解已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了不同形式的故事类型索引。它“虽然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但仍不失是一部有价值的,具有很大概括性的国际通用的检索工具书”[11]。丁乃通先生于197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所据书刊资料达600种,收罗故事7344个,成为当前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最实用的工具书,它以AT索引为基础,采用了国际通用的编码。这不仅是对所谓东方故事特殊论的一种有力的驳辩,而且也为各国学者进行民间故事的国际比较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即对我国民间文学工作者来说,它也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工具书。例如,它将我们所熟知的《蛇郎》归入普通故事中神奇故事之433D型,用简要文字概述了它的基本情节,并指明了61篇同类型故事的出处。我们从事比较研究时,不仅可以据此很快查找到国内已发现的这61篇蛇郎故事,还可以利用这个编码,从世界各国出版的故事类型索引中,很快查到这个故事在其他国家的异文及它的基本形态,了解到它在全世界的分布传播情况。丁乃通先生怀着热爱中国民间文学的赤诚之心,以长时间的辛勤努力完成的这部重要科学著作,对我们从事民间故事研究工作是很有益的。

但《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所依据的AT分类法本身,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而且它主要是从欧洲的民间故事中概括出来的。在我们对中国民间故事进行科学分类时,需要借鉴它的某些优点,却不能完全依据它来建立我们的分类体系。

1.它对于民间故事并没有一个科学的界说,比较注重以欧洲为主的只有所谓“国际性”的故事。丁乃通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只是补充了在中国新发现的个别类型,这种分类体系原有的该收而未收,不该收而收进的某些驳杂情况并没有改变。书中将《孟姜女》这样的典型传说和《木兰从军》《秋胡戏妻》这类传奇戏曲故事均收录在内,即是由界限不清所造成的。

2.《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关于民间故事的内部分类,存在许多明显不合理或不适合我国民间文学传统的地方。

它没有“寓言”这个类别,因此只得将《未雨绸缪》《折箭教子》及《愚公移山》这些我们公认的寓言,勉强塞进“生活故事”里。

它的“普通故事”里,大体包括富于幻想性的“神奇故事”、“宗教故事”以及富于现实性的“生活故事”、讽喻性的“愚蠢妖魔的故事”这四类作品。神奇故事即我们称之为童话或幻想故事的主体,就我国的故事情况也是适用的。宗教故事中的32个型式,在我们看来,大部分可以分别归入童话(如《两姐妹》)、寓言(如《人心不足蛇吞象》)和传说(如《灶神故事》)之中,只有《目连救母》称得上是宗教传说故事。因为在中国的民间口头文学中,人们已经把佛教、道教中的许多仙人形象引进各种样式的故事之中,赋予它们新的含义和特点了。不能因这些幻想形象具有某些宗教色彩,便把整个作品作为宗教故事看待。如果要收罗真正的宗教故事,数量是很多的,清人编纂的四卷本《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就是一部洋洋大观的宗教传说故事集,但那已超出我们所讲的民间故事的范围了。这样,把宗教故事作为普通民间故事的一类,就不适合我们对故事做分类之用[12]

“生活故事”的范围对我们大体是适用的。“愚蠢妖魔的故事”这个类别则不适合我国的民间文学特点,《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所列的愚蠢妖魔的故事的31个型式,多是主人公以机智胜敌的故事。用机智战胜凶恶然而愚蠢的妖魔的故事也有,数量却不多。中国著名的机智人物大都是立足于现实社会,和横暴统治者及其他邪恶势力较量。

3.AT分类法按情节(单纯的情节片断或复合的完整情节)型式来分门别类,统一编码,其实际效用已为世人所公认,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形式主义的产物而予以否定。情节是故事的核心,情节本身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民间故事的思想、生活内容不可能脱离具体生动的情节而空洞存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的生活故事这个类别,将一系列爱情故事编排在一起,就自然地反映了这类故事的内容特点。但我们也看到,偏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指导思想,确实给它的分类带来了一些缺陷。如在一般写实性的故事中,许多都是以斗智来构成活泼动人的故事情节的,精巧的谎言也是斗智的方式之一。它是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社会阶级关系的演进而反映在民间口头文学上的。不独中国如此,在世界上也具有普遍性。《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按AT分类法设计的情节型式框架,将这类故事有的放在普通故事的生活故事里,有的放在愚蠢妖魔的故事里,有的则放在笑话的说谎故事里。阿凡提和富人斗智,巴拉根仓和富人斗智,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本属一类故事,《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却将其归入两个不同类别之中,这显然不大合理,难以反映这类故事的实际面貌。

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钟敬文先生在给《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中译本作序时中肯地指出:“类型索引的编著乃至根据这种观点、方法的探索,一般比较不重视故事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和阐明。它的注意力比较集中于故事梗概的共同点及相异点,比较重视探究故事的流变过程和原始形态。没有疑问,应该说这种探索成果,对整个故事学的建立是有益处的,对我们的研究来说,也是有用的。对于某些作品,或这种口头文学体裁的某些侧面,这种做法不仅是有用的,甚至是必要的(当然,主要是在我们的指导思想的统率下)。但是,作为一种故事的整理、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它跟我们所奉行的,不能说没有一定的距离。”

钟敬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分类构想

一、幻想故事

二、动物故事

三、鬼狐精怪故事

四、生活故事

五、机智人物故事

六、寓言

七、笑话

八、其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三家通力合作,决定在进行民间文学普查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中国歌谣和中国谚语三套民间文学集成。其中《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由钟敬文先生担任主编。总编委会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制订出详尽的编辑方案,并将这些文件汇编成《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印发全国施行。现在三套集成已全部竣工,这些指导编辑工作的有关文件已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学的统一定则。

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分类中,幻想故事包容较多,主要是幻想的手法、幻想的情节、与现实生活相交错的虚构性的故事。少数民族地区的部分英雄故事亦可纳入此类。动物故事在民族多的地区比较重要,因此单列一项。如有的地区数量很少,或无可入选的作品,亦可不列。生活故事一项,主要指幻想色彩较少,以描述现实生活、现实人物为主的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常与生活故事、笑话等交叉,此项可侧重具有著名中心人物并广为人知的作品。寓言包括人事寓言和动物寓言。动物寓言常常与动物故事交叉,寓言多有明显讽喻内容[13]

这里要加说明的是,上述故事分类构想,最早见于由钟敬文先生主编,于1980年出版的我国第一部供高校中文系使用的《民间文学概论》中,它采取将神话、传说之外的民间故事一分为四的体系,即幻想故事(或民间童话)、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它的分类虽然比较粗略,却得到广泛的认同。后来在编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时,以它为基本框架,考虑到各地民间故事的实际状况和便于实际操作,又略作调整,便成为中国故事分类的统一方案来施行了。但就学理而言,原来的四分法还是可以成立的,因为动物故事和寓言本来是交叉的;而将鬼狐精怪故事归属于幻想故事之中,将机智人物故事归属于生活故事之中,早已是许多故事学论著的通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