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结构和语言

二、情节结构和语言

民间寓言是一种小故事。它由片断情节,甚至可以由一个场面构成,寓意一经点明,叙述即告结束。它不求以完整曲折的情节发展,把主人公的命运完整地展现出来。刻画形象的笔墨比较粗略,叙述故事情节的语言比较简括,在形象描绘的基础上,常常用富于哲理和诗意的格言警句来起兴和做结语,以便由此及彼地阐明寓意,发人深省。例如,维吾尔族《徒弟的骄傲》中,用师傅对徒弟的劝诫结尾:“高高山上的石头啊,你能背完;大河里的流水啊,你能舀干;世上的技术啊,你怎能学完?”汉族的《老虎老鳖和枯老松》中,以樵夫对搬弄是非而自取灭亡的枯老松的回答来点明主题:“害人如害己,挑唆两头空,要熬老虎肉,砍倒枯老松!”寓言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语言也闪耀出智慧的光彩。

由于寓言中的故事和寓意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两个部分,人们在运用寓言说理时有很大的灵活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同一寓言故事在不同场合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主题。印度《五卷书》中的《白鹭与螃蟹》,主题是“鱼吃得很多,有好的,有坏的,也有的不好不坏处在中间,一只白鹭最后还是被一只螃蟹夹死,因为它贪得无厌”,这是从白鹭这方面来总结“吃鱼”不可贪得无厌的教训。中国藏族的《鹭鸶和小鱼》,是同一故事,却站在受害者方面,总结受骗上当的教训:“相信甜言蜜语容易受骗,贪吃渔翁钓饵自取杀身!”印度佛经中所载的《虬与猕猴》,以海中虬龙使用欺骗手段欲吃猴心未遂的寓言故事,比喻邪魔外道以世俗利欲引诱佛祖而佛祖毫不动心。《五卷书》中的这个故事,其寓意却转变为“东西已经拿在手里,听了几句好话就丢弃;傻子就是这样受人愚弄,正如海怪为猕子所欺”。在《卡里来和笛木乃》这部阿拉伯故事集里,也选录了这个故事,主题又略有变化:“寻求一件事,比保持这件事容易,愿望实现了而不能很好地保有它,他的遭遇就像跟猴子交往的乌龟一样。”中国的这类故事,情节明显脱胎于印度故事,其寓意却大都变为交朋友要谨慎,陕西流传的《猴子和鳖打老庚》的结尾就是:“鳖老庚你快回潮,我在岸上啃毛桃,无义之人不可交,哪有猴心挂柳梢?”这些寓意都没有脱离作品实际,只是从不同角度把其中的故事形象同人们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总结的经验教训连接起来,便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意义来了。这一特点是我们采录和研究民间寓言时须细心辨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