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撒尼人叙事诗《阿诗玛》

第二节 彝族撒尼人叙事诗《阿诗玛》

《阿诗玛》是云南彝族撒尼[5]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杰出的民间叙事长诗,长期在人们口头上流传。1954年,由在云南从事文艺工作的黄铁、杨智勇、刘绮、公刘等发掘整理出来后[6],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显示出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宝藏的丰富优美,不但受到国内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且被译成日、俄、英、法等国文字出版,在国外获得好评。

《阿诗玛》叙述勤劳勇敢、聪明美丽的姑娘阿诗玛,为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反对强迫婚姻,同她哥哥阿黑一起,向封建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故事。它用生动的形象,富有民族色彩的优美诗句,展现出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机智勇敢,不屈服于封建压迫的崇高品质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长诗一开头就讲到阿着底地方的两户人家。一户是阿诗玛和阿黑兄妹俩出生的格路日明家:

格路日明夫妻俩,

绕过树丛穿过塘,

就在这里安了家,

种着山地住着房。

格路日明家,

花开蜜蜂来,

嗡嗡地叫嚷,

忙着把蜜采。

另一户是有钱有势的热布巴拉家:

阿着底的下边,

住着热布巴拉家,

这家人良心不正,

蚂蚁都不敢进他的门。

热布巴拉家,

有势有钱财,

就是花开蜂不来,

就是有蜜蜂不采。

长诗用强烈对比的手法来描写这两户人家,显然是为了在阶级对立的背景上来展开故事。聪明美丽的阿诗玛长大后,热布巴拉家便垂涎三尺,企图占有她。“阿诗玛的美名人人夸,/阿诗玛应该归我家。”他家指使海热去说媒,遭到阿诗玛的严词拒绝。阿诗玛的妈也表示,姑娘“要嫁好人家,/不嫁坏人家”。但热布巴拉家却依仗财势,以野蛮的方式抢亲:“人马像黑云,/地上腾黄尘,/热布巴拉家,/厚脸来抢亲。”阿诗玛一方面同热布巴拉家进行不妥协的斗争,一方面盼望哥哥阿黑前来拯救自己。阿黑挺身而出,以超人的智慧和力量奋力营救阿诗玛,使凶横霸道的热布巴拉家计穷力竭,丑态百出,不得不放走阿诗玛。阿诗玛在归途中虽被山洪卷走,却化成了山岩间永生不灭的回声,永远活在撒尼人民中间。民间文学中许多反映婚姻问题的作品,往往带有阶级斗争的色彩,这是阶级压迫的必然结果。但像《阿诗玛》这样,通过婚姻问题这个侧面,把劳动人民反抗封建压迫,追求自由幸福的斗争和意志表现得这样鲜明有力,却不可多得。

《阿诗玛》成功地塑造了阿诗玛和阿黑这两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

长诗用明丽的笔调来描绘阿诗玛的动人形象。“天空闪出一朵花,/天空处处现彩霞,/鲜花落在阿着底的上边,/阿诗玛就生下地啦。”作者将她从呱呱坠地到长成为美丽姑娘的过程,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她不仅像鲜花一样美丽,“歌声最响亮”,“手艺最高强”,而且在撒尼人民的哺育下和劳动生活的锻炼中,养成了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她的心灵和她的外表一样美丽。这种美好的性格集中表现在她对爱情的憧憬中:“两股水到头要淌在一起,/青松和磕松从不分离。/春夏来播种,/秋冬来收获,/会盘田的人我才中意。”“直树不弹线,/弯树弹墨线。/他的心和直树一样直,/我喜欢像直树那样的人。”人们歌唱她是千万朵山茶花中最美的一朵,千万个撒尼姑娘中最好的一个,不仅是赞扬她的美丽,更重要的是歌颂她的美好品德。这样,当热布巴拉家来逼婚时,遭到她的严词拒绝就是人们意料之中的事了。她的回答是多么坚决有力:

清水不愿和浑水在一起,

我绝不嫁给热布巴拉家,

绵羊不愿和狼作伙伴,

我绝不嫁给热布巴拉家。

你家谷子堆成山,

我也不情愿,

你家金银马蹄大,

我也不稀罕。

无论是物质引诱,还是皮鞭抽打和黑牢折磨,阿诗玛的态度始终如一,毫不妥协:“不嫁就是不嫁,/九十九个不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阿诗玛还不会有明确的阶级观点,但劳动者的朴素的阶级意识和爱憎情感,使她对热布巴拉家产生了一种势不两立的仇恨。压迫的结果只能激起更强烈的反抗。在民间文学中,这类反对强迫婚姻的故事,往往是以女主人公的自杀表示出最后的抗议。阿诗玛却在哥哥阿黑的支持下,与热布巴拉家进行了一场强有力的斗争,即使在遭到暗害,被山洪吞没的情况下,她也要变成“日灭我不灭,/云散我不散”的山谷回声长留人间。这自然是人们的美丽幻想,然而显示出阿诗玛不屈的反抗意志。这样,《阿诗玛》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的形象,就以其为任何邪恶势力所压不倒的坚强不屈性格,闪射出独特的艺术光彩。

被人们誉为山上青松的阿黑,深切关怀着妹妹阿诗玛的命运。阿诗玛遭难后,一心盼望阿黑回来救她,阿黑在外放羊,担心家里出事,“不分白天和黑夜,/三天三夜就赶回家门”。听说阿诗玛被抢,阿黑立刻骑马飞奔,“两天路程一天追”,“五天路程两天赶”,奋勇去救阿诗玛。撒尼人中间,保留着“舅舅为大”的风俗,如果妹妹遇难,哥哥总是尽力援助,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长诗中阿黑和阿诗玛的关系,与人们的这种传统观念是一致的。它虽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所表现出来的兄妹之间的深厚情谊却十分动人。

阿黑是以神奇非凡的智慧和力量保护妹妹阿诗玛的英雄人物形象而出现的。追赶阿诗玛时,“别人不敢走的地方阿黑敢走,/别人不敢过的山涧阿黑敢过”,他的叫喊声“像山崩地震,像风吼雷打”,一出场就显示威武雄壮、移山倒海的巨大力量。热布巴拉家把他关在门外,提出要跟他进行比赛,比唱歌、砍树、接树、撒种、拾种等,比赢了才准进。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比赛,都难不倒阿黑。热布巴拉家不得不把阿黑请进去,可是夜里又放出三只猛虎来,想把阿黑吃掉。阿黑是出色的猎手,“豺狼虎豹死他手,/少说也有九百九十九”,三只老虎都死在他手下,并在剥虎皮的比赛中再次表现出惊人的神力,使“热布巴拉两父子,/吓得全身打哆嗦”。凶横霸道的热布巴拉家还不放阿诗玛走,又关上大门,斗争达到高潮。愤怒的阿黑连发三箭,第一支箭射在大门上,第二支箭射在堂屋的柱子上,第三支箭“正中在堂屋的供桌上”。按照撒尼人的习俗,敬奉祖先的供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阿黑的神箭直射供桌,像生了根似的,全家大小来拔也拔不动,甚至“五条牛来拖”也动不了,这就极大地震动了热布巴拉家。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有求阿诗玛来拔箭,答应拔出箭来就让她回家。“哥哥射的箭,/妹妹拔得下,/好人轻轻拿,/坏人休想拔。”像“摘下一朵花”那样,阿诗玛一举手就把神箭拔了出来。兄妹俩终于以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无坚不摧的力量与智慧,灭了热布巴拉家的威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阿诗玛和阿黑的形象,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撒尼女青年认为她们“个个都是阿诗玛”,撒尼的男青年则认为他们“个个都是阿黑”。他们成了撒尼人民传统美德、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化身。正如一位整理者所概括的:“在这诗篇里,创造了两个撒尼族劳动青年的典型——阿诗玛和阿黑,他们代表着撒尼族人民无穷的智慧、无限的能力和不可屈服的精神;他们带着生命的活力至今活在撒尼族人民心中——不像传说中的人物,而像今天仍然真实活着的被广大青年男女所热爱着的人物。”[7]

《阿诗玛》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人物、故事,都植根于民族生活的土壤之中。那一幅幅风俗画和风景画,反映出鲜明的民族生活特色,使人感到真实亲切,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现实主义的。然而它又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巧妙地采用富有诗意的象征手法来概括尖锐的斗争,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驰骋美丽的想象。抢亲后,阿黑和热布巴拉家展开的那几场斗争,就是民间故事中常常出现的象征性的情节,以三箭射倒三只虎,象征阿黑的神勇;以一箭射中热布巴拉家的供桌,他全家人都拔不掉,象征阿黑在斗争中具有压倒对方的优势。阿诗玛变成回声永生不灭,更是劳动人民的瑰丽想象。通过这些描写,主人公的力量、智慧和意志就得到了夸张的表现,具有神奇非凡的特征,染上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阿诗玛》的故事曲折,安排巧妙。作为一部叙事诗,它不是一般地来叙述故事,而是以热烈的感情来歌唱故事,歌唱主人公的命运,将抒情融化在叙述描写之中。这种手法突出地表现为用反复咏唱的方式来展开情节,如长诗中写阿诗玛被抢走以后人们对她的怀念及对阿黑的呼唤:

玉鸟依然叫,

白云照样飘,

可爱的阿诗玛啊,

小伴见不着她了!

…………

“天空的玉鸟啊,

替我们传句话:

要阿黑快点回家,

救他的亲妹阿诗玛。”

玉鸟依然叫,

白云照样飘,

可爱的阿诗玛啊,

老年人见不着她了!

…………

“天空的玉鸟啊,

替我们传句话:

要阿黑快点回家,

救他的亲妹阿诗玛。”

这样采用句式和节奏大体相同而内容略有变化的诗节,从不同的侧面反复咏唱,就把阿诗玛遭难后的情景渲染得更鲜明,把人们的怀念表达得更深切了。长诗在写阿诗玛的成长、阿黑追赶阿诗玛和阿黑战胜热布巴拉家等章节中,都是采取这种反复咏唱的手法,营造了浓重的诗意。

《阿诗玛》的语言既朴素而又优美。它广泛运用了比兴、夸张、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如:“院子里的松树直挺挺,/生下儿子像青松;/场子里的桂花放清香,/生下姑娘像花一样。”这是用比和兴的自然结合,赞美主人公出生的环境。“场子里的树长得格杈杈,/生下个儿子长不大,/他叫阿支,/阿支就是他,/他像猴子,/猴子更像他。”这是用比兴来描写热布巴拉家。在鲜明对比中,表达出作者强烈的爱憎。海热来说媒,用“山林里的麂子,/找出涧深的地力躲;/天空的飞鸟,/朝粮食多的地方落”来劝说阿诗玛,阿诗玛则用“清水不愿和浑水在一起”,“绵羊不愿和狼作伙伴”来表示拒绝,双方都借用形象鲜明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蕴含着不同的感情。写阿黑的神勇,说他“一口气跑了两座山,/两口气跑了五座山”,他射在供桌上的箭,“五条牛来拖,/也不见动半分”,用强烈的夸张来显示他的巨大力量。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阿诗玛》的语言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又经过了群众集体智慧的锤炼,它的朴实同贫乏、单调毫无共同之处,却同丰富、明丽联系在一起,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正如有的同志指出的:《阿诗玛》的艺术魅力,首先就表现在它的语言的朴素美和单纯美。这种朴素,是语言经过反复提炼后达到纯净的结果,是思想、感情和形象的集中而鲜明、真实而自然、准确而生动的表现。

《阿诗玛》是用“综合的方法”进行整理的。据整理者介绍,他们曾搜集到二十份原始材料,整理时“将二十份异文全部打散、拆开,按故事情节分门别类归纳,剔除其不健康的部分,集中其精华部分,再根据突出主题思想,丰富人物形象,增强故事结构等等的需要进行加工、润饰、删节和补足”[8]。整理民间口头文学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阿诗玛》属于丰富和加工较多的一种。它的整理工作虽有某些缺陷,但就整体而言,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为丰富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作出了可贵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