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活故事

第一节 什么是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是直接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故事,也有人把它叫作“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其基本特征是,以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物为主人公,从广泛的日常生活中提炼故事情节,用写实手法来刻画人物和叙述故事。它是在阶级对立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故事,虽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却具体生动地反映了旧时代的阶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因而它不仅是最富于现实性而且是表达被压迫民众的阶级意识和抗争情绪最为鲜明的故事。

生活故事的流行是世界性的。日本民间故事中有一类“现实谭”,汉译为现实故事,和我们这里所讲的生活故事大致相当[1]

苏联民间故事分类中一直有“生活(写实)故事”一类,在相关论著中概述其基本特征道:“在生活故事里,客观现实、阶级关系和生活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幻想的地位,而阶级关系和生活关系通常是以讽刺的方式阐明的。”“生活故事的主人公不去克服幻想的困难,也不去完成空前的功绩。这是生活斗争的主人公。在这种斗争中,他们依靠聪明、机智、圆滑而得到胜利。”[2]

而在西方民间文艺学或受西方民间文艺学影响的一些国家的学术论著中,由于他们对社会生活和文艺现象不做阶级分析,因而对这类故事比较轻视,未能作为一个重要类别加以研究。《大英百科全书》的“民间文学”条目,把它们列入普通民间故事中,说“这一类故事中的一个主要部分是讲笑话和轶事的,这类例子是许多关于傻瓜、聪明的坏蛋,或充满着吹牛和谎话的令人难以相信的故事”。

苏联民间文艺学中,和“生活故事”并列的还有一类“讽刺故事”。按照一些民间文艺学家的说法,民间故事中“第三种故事是现实主义的、日常生活的、叙述实际生活和现实的故事。跟这些故事相近的是讽刺故事。它们反抗敌对阶级,鲜明地反映出农民的心情,反映农民对他们的剥削者——地主、神甫和富农的憎恨”,并“通过刻薄的、仇恨的和讽刺性的嘲笑表达了农民对老爷的憎恨”[3]。民众讽刺和嘲笑的锋芒不仅指向压迫剥削者,也指向旧时代普遍流行的种种社会恶习。刘守华于1956年在《长江文艺》上发表《谈民间讽刺故事》一文,把它们作为独立的一类加以研讨。然而实际上,生活故事中的许多作品都具有强烈的讽刺性,笑话更是一种口头讽刺艺术,我们很难把生活故事和讽刺故事截然划分为两种体裁,还是把讽刺性的生活故事归入生活故事中为宜。

生活故事就它以普通人物为主角,广泛反映人们日常生活而言,实际上和幻想故事很接近,但童话是借助幻想形象和幻想情节,对现实生活作象征性的曲折的反映,而且反映时偏重于表达人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使理想与现实融会其中,因而这两种体裁明显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