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情节的系列化演进
故事情节向系列化演进。传统生活故事本是没有什么连续性的单篇小故事,在近现代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它们却如同千沟万溪流向江河湖海那样,大都汇聚在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民众所喜爱的机智人物身上,成为他们故事的一部分了。这些机智人物除少数是具有广泛概括意义的典型,如谎张三之外,大都有自己真实的原型,以湖北的一些机智人物为例:
杜老幺,据说是清康熙年间或乾隆年间人,出生于五峰县山村,生父家贫,把他过继给大户人家。因遭歧视,他从9岁开始就自谋生路,先后干过各种活路,走南闯北,到过许多地方。爱说公道话,打抱不平,后来参加当地的农民起义军,下落不明[9]。
张十伢,生于通城爆竹岭,以流浪帮工为生。死后埋在太平坳石山脚下,坟前是条大路,来往行人不断。由于他生前聪明机智,专为穷人说话,跟权贵作对,人们路过坟前便铺上几块石头,以示怀念,所以至今留下一个满是石头的大坟堆[10]。
陈细怪,蕲春县株林河豹子山新屋湾人。生于1812年2月,卒于1874年。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中,少年时即才学出众,然而屡试不中。1853年2月,太平军进入蕲州,他欣喜相迎。次年太平天国在湖北省举行乡试,陈细怪考中约士(举人),参加太平军,进某王府任掌书(秘书)。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他潜回家乡,教“犁耙馆”,将自己余生献给乡村教育。其父人称“大怪”,他继承了乃父遗风,于是以“细怪”的绰号闻名乡里。他写有《禁大烟赋》《不进学赋》等诗文。他敢于主持正义,打抱不平,对清末的腐朽统治进行抗争,于是人们在他真实事迹的基础上进行渲染加工,编出了一百多篇故事,流行于鄂东、皖西的广大乡村[11]。
这些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的人物,或身受奴役,或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不满当时封建统治秩序,便以自己的胆略才智,作出许多惊世骇俗之举。他们本身即属于机智型人物。口头文学家便以他们为中心,创造出一系列故事来。这些故事的构成大体分三类:一是以他们自身真实事迹为基础编成的;二是从当地社会生活中提炼概括而成的;三是各地普遍流行,附会在他们身上的。这些人物一旦进入口头文学领域,便成为当时当地一个汇聚种种机智故事的“箭垛”。纯属虚构,可随意附会在许多人物身上的流行情节,在汉族地区有“火龙衣”、“屙金尿银的马驹”、“骗阎王”、“扯谎架子”、“半文铜钱打官司”、“被角写字打官司”、“夏天穿皮袄写状子”、“给东家看门”、“无事生非”、“论斤买缸”、“改磨整石匠”、“整驼子”、“猫和瓢”、“一生用不完的东西”等。这些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自由流动的情节,也就是现代故事学中所谓的“母题”,或称为“情节单元”。许多机智人物虽有某种原型,可是就故事构成而言,却和一般民间传说很不相同,这是一个重要标志。
是什么力量推动着这些喜剧性的故事朝有关人物身上集中,构成系列化的作品呢?会讲故事的人,常常喜欢把零散故事串起来讲,以引起人们听故事的兴趣。但机智人物故事的系列化,还应从近现代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特点去探求原因。
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告诉我们,旧世界历史的最后形式是喜剧。旧事物的残余在历史进程中已暴露出它内在的虚伪、丑恶、腐朽,丧失了它合理存在的现实根据,可是它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还要装模作样地表演,在觉醒的人们的心目中,便显得十分荒唐和滑稽可笑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冲突正具有这样的特点。在农民革命运动的沉重打击下,在以儒学异端出现的民主主义启蒙思潮的强烈冲击下,封建主义的旧秩序和旧传统丧失了它往日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地位。酷虐的地主被长工的有力报复所压倒而无可奈何,县太爷同乡村小民打官司输得威风扫地,黄泥巴腿子的才智盖过了舞文弄墨的秀才、举人,和尚、道士装神弄鬼的把戏被人们揭穿,大出洋相。在封建统治者深感痛心疾首的大动荡世道中,正含蓄着足以使被压迫民众开心的丰富笑料。这样的历史文化发展,必然要在民间文艺中得到反映,促使故事文学推陈出新。人们在美学趣味上,特别喜爱喜剧性的故事,不仅欣赏而且积极参与创造。富于现实性和喜剧性的机智人物故事的空前繁荣,实际上是封建社会趋于崩溃时,民众在爽朗的说笑声中,扬眉吐气向旧世界诀别的表示。这类故事融会着人们丰富的生活体验,觉醒的民主与革命意识、乐观幽默的情趣以及编织故事和运用语言的卓越技巧,成为民众艺术智慧的集中呈现,也是传统故事文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高潮。
对生活故事的采录和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机智人物故事上。1984年6月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和湖北省民间文艺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全国机智人物故事学术讨论会,对这类故事的思想艺术特征及其社会价值进行了集中探讨。
【附录:故事一则】
憨子寻女婿
憨子的老婆生了个独女子,两口子喜欢得要命,拿在手里怕掉了,衔在嘴里怕化了。
女子长到20岁,还没人来提亲,憨子两口子心焦闷倦。一天夜里,老伴说:“儿大当婚,女大当嫁。女子大了,不能跟我们住一辈子,给她找个人儿吧。”
憨子说:“咋不行。”
老伴说:“找个有本事的。”
憨子说:“我晓得。”
天一亮,憨子带上干粮出门了。走着走着,来到一座山上,有一个青年猎人在打猎,拉弓射箭,一箭一个猎物。憨子想,这娃子本事大。凑上前招呼说:“你这手艺高绝得很,屋里谁跟你过生活?”
猎人说:“我妈。”
“那好,我有个女子,还没得婆家,给你吧。”
青年猎人一听,喜得连连跪下磕头,问:“我啥时候去接?”
“八月十五。”
憨子定了女婿,喜颠颠地绕着道往回走。走哇,走,见一条大河,一个后生娃在渔船上打鱼。憨子央求打鱼的用船把他渡过去。船行到河心,打鱼的说:“这鱼好多。”憨子问:“在哪里?”打鱼的把网撒下去,打上来满满一网鱼。船压得歪歪斜斜,憨子就帮打鱼的收鱼,边收边问:“你大哥船上也没得个帮忙的?”
打鱼的说:“没本事,没人给媳妇。”
“有本事,有本事。我有个女子,还没得婆家,给你当媳妇吧。”
“咋不行,啥时候接?”
“八月十五。”憨子岁数大,记性差,忘了把女子许给打猎的了。
天黑,憨子住在客店里。半夜,女掌柜的得急病死过去,全家人哭得真伤心,憨子也心酸酸的。
客店里正乱糟糟,进来一个看病的说:“让我看看能救不?”他摸摸女掌柜的胸口,心还跳,找穴位扎了一针,女掌柜的睁眼了。客店全家对看病的千恩万谢,端酒炒菜,还请憨子陪客。
席上,憨子见看病的有本事,长相也强,就想把女子给他。
憨子问:“你的本事跟谁学的?”
看病的说:“祖传的。”
“不传别人?”
“不传别人。”
“你可好好教你儿子。”
“我连媳妇都没得,哪来的儿子。”
憨子高兴地一拍大腿,说:“咋不早说,我家有个女子,还没婆家,跟你配对吧。”
看病的连忙躬身下拜,问啥时候去接,憨子也说八月十五,把打猎的和打鱼的事早忘记了。
八月十五那天,打猎的、打鱼的和看病的都抬着轿子、吹吹打打来接人。憨子一急,把女子推到门外水塘里的一棵大树上。三家接亲的到了门口,憨子指着大树说:“女子只有一个,在水塘大树上,谁有本事谁接去。”
三家接亲的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往大树上瞅,见一女子坐在树杈上。
打猎的气得没法,照着大树飕的就是一箭,这一箭,不打紧,吓得女子一哆嗦掉到水塘里了。打猎的一看出了人命,抬起轿子就跑。
打鱼的见女子掉进水塘,拿出渔网就撒,把女子打捞上来,一看,死了,也抬起轿子就走。
看病的见打鱼的捞起女子,忙掏出看病的家什,撬开女娃子的嘴,喂了一服药,拉一下手,按一下胸,几下子就救活了。
吓愣了的憨子老两口,见女子救活了,上去就给看病的下跪,看病的拉住他们,说:“别这样,救人嘛,救的又不是别人。”
说完,把女子往轿里一塞,吹吹打打地抬走了。
[讲述者:孔详诗;采录者:王崇书;1982年3月采录于湖北十堰市张湾区。本文原载《十堰市民间故事集》,湖北十堰市群众艺术会编印(内部资料),1987年。]
【思考与作业】
1.试析巧女故事的艺术构思特点。
2.对一个机智人物的原型及其故事构成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产生这类故事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价值。
3.试说明机智的美学价值,机智与幽默的关系。
【注释】
[1][日]关敬吾:《日本民间故事选·说明》,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16页。
[2][苏联]开也夫:《俄罗斯人民口头创作》,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印(内部资料),1964年,第164页。
[3][苏联]梭柯洛夫:《什么是口头文学》,作家出版社,1959年,第28页。
[4][缅甸]貌阵昂:《缅甸民间故事·绪论》,作家出版社,1957年。
[5]刘润恩、李善武搜集整理:《七十二呆》,山西丁香文化编辑部印(内部资料),2003年,第191页。
[6][日]铃木健之:《“机智人物故事”笔记——试论其欺骗性》,《民间文学论坛》,1984年第2期。
[7]祁连休:《试评“骗子”说》,《民间文学论坛》,1984年第2期。
[8]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中华书局,1962年,第514页。
[9]《湖北省民间文学论文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湖北分会编印(内部资料),1983年,第193页。
[10]《湖北民间故事传说集 咸宁地区专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湖北分会编印(内部资料),1982年,第549、572页。
[11]郑伯成编:《湖北机智人物陈细怪研究资料专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湖北分会印(内部资料),1986年,第18~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