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的功能
民间故事之所以能够在民众口头世代相传,富有生命力,不但因为它是民众生活与心理的折射,还由于它在民众生活中具有多种功能,成为他们实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化人类学家指出:“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文化历程是有一定法则的,这法则是在文化要素的功能中。”[1]这种研究人类文化的方法对我们研究民间故事和整个民间口头文学也很有启发,它是我们窥探民间故事特点的一个重要侧面。
研究民间故事的社会功能,首先须对包括民间口头创作在内的整个艺术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问题作一般性的考察。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常有争论,所揭示的功能从两三种、四五种到八九种、十多种不等[2]。我国以三种功能——教育、认识和审美的说法较为流行。现在人们多从对现实的认识、评价、改造以及人际交往这四个方面来概括艺术的社会功能,这是联系人类的四个基本活动引申出来的。苏联美学家指出:
分析社会所许可和必要的,作为活动主体的人的能动性形式,可以表明,存在着四种基本的活动,每种活动具有明确的功用规定性:
1.改造活动,表现在对它所定向的客体的物质改变或理想改变中;
2.认识活动,表现在关于认识对象——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信息的获得中;
3.价值定向活动,表现在客体对于主体(社会、社会集团、个人)的价值意义的确定中;
4.交往活动,它是唯一的不把主体同客体、而同其他主体(或同其他主体们)联系起来的活动,从而获得主体之间对称联系的性质,并作为其他各种活动的媒介。因为其他各种活动是集体的活动,需要行为主体的作用的协调。
同这些单功用活动一起,历史地形成又一种特殊的活动,上述所划分的主体能动性的所有方向和形式在这种活动中融为一体,形成某种混合的(更准确地说,是综合的)有机的系统整体;这就是艺术活动,它同时兼有对世界的认识、对它的价值理解、对它的理想改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物质改造),最后包括主体之间交往的形式。[3]
艺术的这些社会功能,是通过满足个体的审美需要来实现的。“至于作为个别看待的个性对艺术的需要,那么,这种需要首先是审美的,因为它表现每个人从完善的艺术品那里体验到喜悦、愉快和享受的意图。”[4]艺术对现实的认识、改造的价值定向作用同满足社会成员的审美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它还在启迪人们共同享受审美愉悦的过程中发挥它的交际作用。从这里显现出艺术活动的特殊性。
正如许多民间文艺学家所揭示的,民间口头文学具有多功能性。“民间创作同时既是艺术又不是艺术;其中,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这种统一包含在形象——艺术的形式之中。”[5]下面,根据我国民众讲述故事的实际情况,我们试从教育认识、改造现实、审美娱乐和社会交际这四方面对故事的社会功能进行初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