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的《阿凡提的故事》

第五节 维吾尔族的《阿凡提的故事》

《阿凡提的故事》流传在我国新疆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柯尔克孜和塔吉克等少数民族中间,特别在维吾尔族人民中间流传更为广泛,几乎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这些故事自1955年7月在《民间文学》译成汉文发表以来,即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1959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选的《阿凡提的故事》收录作品一百五十七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人民日报》和《民间文学》等报刊曾发表评论文章予以推荐。1981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戈宝权主编的《阿凡提的故事》,包括作品三百九十三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阿凡提故事的面貌。阿凡提故事还被改编成四幕喜歌剧《第一百个新娘》、木偶动画片和故事片《阿凡提》。阿凡提这个人物,已走进当代文学的画廊,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阿凡提并非人名,而是一种称号,来源于突厥语,原是对男人的一般称呼,意即“先生”,或是对有知识、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意即“老师”。阿凡提本名为纳斯列丁(或纳斯尔丁)。关于他的故事,维吾尔族通常叫作“纳斯尔丁·阿凡提兰提凡”,“兰提凡”的原意是笑话、趣事,因此我们所说的阿凡提故事,实际是以阿凡提为主人公的具有讽刺幽默特色的笑话、趣事。

阿凡提故事闪耀出独特的思想和艺术光芒。

阿凡提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物,什么难题也难不倒他。他诙谐幽默,饶有风趣,言行奇特,走到哪里,就把欢乐带到那里。同时他又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勇敢正直的人物,常常骑着一头毛驴周游四方,打抱不平,反抗压迫和剥削,伸张正义,维护真理。总之,他是劳动人民中一个代表智慧、幽默和正义的典型人物。

在阿凡提故事中,有许多是把锋芒指向国王、县官、巴依(财主)和喀孜(宗教法官)的讽刺故事。如传说阿凡提懂得鸟语,皇帝便带他出外打猎。一只猫头鹰在头上叫,皇帝问猫头鹰在说什么,他回答:猫头鹰说,如果皇帝还是这样压迫人,他的国家就要跟我的老窝一样了。(《鸟语》)打猎时,阿凡提给皇上和大臣扛着衣服,皇上戏弄阿凡提说:你真不简单,能驮一头驴驮的东西。阿凡提答:我肩上驮的是两头驴的东西。(《两头驴的东西》)国王在闲谈中,问阿凡提在金钱和正义两者之间选择什么,他表示要选择金钱。国王不以为然,说:“要是我呀,一定要正义,绝不要金钱。”阿凡提说:“谁缺什么就想要什么!”(《金钱和正义》)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是被当作神圣偶像来崇拜的最高统治者,阿凡提却以巧妙的方式对之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令人称快。

对官吏、财主等欺压百姓的罪恶行径,阿凡提也是针锋相对地予以鞭挞。他有一个朋友,后来在京城里做了大官,阿凡提前去拜访。那人故意装作不相识的样子摆官架子,阿凡提便说:“我是你年轻时候的好朋友啊!听人说你两眼都瞎了,特地来看望看望你!”(《故人》)一个客店掌柜欺负穷脚夫,脚夫只欠一只鸡的债,掌柜却以鸡能生蛋,蛋又会变鸡为借口,对脚夫进行敲诈。打官司时,昏庸的法官也站在掌柜一边。阿凡提便挺身而出,为穷脚夫辩护。他骑上毛驴迟迟才出庭,说自己因在家里炒麦种耽误了。法官问:炒熟的麦种能下种吗?他便说:炒熟了的麦种不能下种,难道吃了的鸡还能生蛋吗?阿凡提仗义执言,终于打赢了这场官司。(《算鸡帐》)

阿凡提也反对自私懒惰、虚伪欺诈等种种社会恶习。他问一个成天游手好闲的人日子过得怎样,那人答:不怎么样,找到了就吃,找不到就忍着。阿凡提说:这样说来,你就和我们城里的狗一样了!(《懒汉和狗》)有些人用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名义找到阿凡提家中要吃要喝,阿凡提就用兔子的汤的汤的汤——一碗泥水来招待他们。(《兔汤》)有的人上朋友家做客时贪得无厌,吃饱喝足了不算,还一把一把地往荷包里装糖果。阿凡提见了就往他荷包里灌茶水,说荷包吃多了糖果,需要喝茶,使这位客人当众现丑。(《灌荷包》)

以上几类作品,鲜明地表现出阿凡提的爱憎情感和是非观念,说明他是被压迫被剥削者的代言人,是反对一切邪恶思想行为的勇士。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丰富智慧,这是他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的缘由。

在这些故事中,阿凡提有时又以出奇的傻来逗人发笑,显示出他思想性格的另一侧面。他的傻有各种表现形式——

有时是故意装傻,以此来愚弄那些卖弄聪明、投机取巧的人。《锅生儿》就是一例。阿凡提还财主的大锅时,添上一口小锅,说是大锅生了“儿子”。悭吝自私的财主把阿凡提看成是个大傻瓜,喜不自胜地收下了两口锅。阿凡提第二次借了一口更大的锅,后来说这口大锅死了,能生儿子的东西就会死去,再也不还了。财主这时才明白过来,原来是自己当了傻瓜。

有时是以自己的傻来现身说法,针砭时弊。如《是非》中,两人发生争吵,都来找阿凡提评断是非。阿凡提对头天找他的人说:“你说得很对!”又对第二天找他的另一个人说:“你说得很对!”他老婆见了,批评他不分是非,他答道:“你说的也很对!”阿凡提本来是一个最富有正义感,而且能明辨是非的人,这里的傻,不过是对那种不辨是非曲直的庸人处世哲学的嘲讽罢了。

一方面聪明机智、豪迈侠义,另一方面又淳朴善良、憨厚可爱,这就是人们所喜爱的阿凡提的性格特征,也是阿凡提故事生命力之所在。正如贾芝所指出的:“所有这些小故事,小笑话,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可爱和可敬的阿凡提。从阿凡提的身上,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旧时代对黑暗腐朽统治的否定态度和坚决的反对立场。在阿凡提身上闪耀着正义和智慧的光芒。尽管这些故事带着旧时代的色彩,但它们是属于劳动人民的优美的艺术创作;我们能够从中取得许多宝贵东西,并且把它们永远当作我们生活中的娱乐的珍品。”[13]

阿凡提故事的篇幅都比较短小,最长的也只有一两千字,许多故事仅由简短的一问一答构成。然而它们十分生动活泼,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政治内容,常常是伴随着诙谐的笑声传达出来,在供给人们以轻松愉快的娱乐的同时,巧妙地进行着讽刺、批判和劝导。这是阿凡提故事和其他类型民间故事不同的一个显著特色。

这些故事之所以显得生动有趣,常常得力于巧妙的虚构和夸张。它们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经过虚构和夸张,其中的人和事便带上了奇特不凡的色彩。以阿凡提和国王的故事为例,作者让一个普通的穷苦农民,经常出现在国王面前,以幽默机智的谈吐,嘲弄这个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最高反动统治者,这显然是出于虚构。正是在这虚构的情节中,作者对阿凡提的机智勇敢和国王的昏庸腐朽,进行了夸张的描写,造成了生动活泼的效果,给人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作者描写阿凡提的傻气,也是对人物思想性格所作的一种别具一格的夸张渲染。经过这种夸张渲染,主人公可敬可爱的品质,便以可笑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人难忘。巧妙的虚构和夸张,寓正于奇,寓庄于谐,使得阿凡提故事在艺术上妙趣横生。

这些故事之所以显得生动有趣,同语言的精炼传神也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每篇故事的画龙点睛之笔,常常由出人意料的一两句俏皮话来完成,更显得精彩动人。如阿凡提对自命高雅,声称要正义而鄙薄金钱的国王说“谁缺什么就想要什么”;对当了官就翻脸不认老朋友的人说“听人说你两眼都瞎了,特地来看望看望你”;对小偷说,因为家中没有像样的东西让你拿,“觉得很惭愧”,等等。这些从日常口语中提炼出来的语句,既尖锐有力,又饱含风趣,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运用语言的高度技巧。

阿凡提这个人物,流行于世界各国的民间口头文学中,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形象”。阿凡提的笑话、趣事,是经过六七个世纪一直流传到今天的。它们流传的历史相当久远,流传的范围也非常广泛。现在不仅在小亚细亚半岛的土耳其、阿拉伯国家、伊朗、中近东和地中海一带,就是在巴尔干半岛、高加索、中亚细亚地区也广泛流传着。据学者们考证,10世纪在阿拉伯地区就流传过关于朱哈的笑话、趣事,13世纪在土耳其又出现了一个叫霍加·纳斯尔丁的人,也讲过不少笑话。这两个人的笑话混杂在一起,在人们口头流传过程中数量不断增加,内容也变得更为丰富多彩。这些故事很早就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在新的土壤上,由于受到劳动人民的喜爱,被不断加工修改,补充发展,带上了我国民族与地方的色彩。人们甚至把某些人称为“活着的阿凡提”,将他们诙谐机智的言行加以提炼,汇入阿凡提故事之中。这就使得阿凡提故事成为维吾尔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一份宝贵财产。

【注释】

[1]原载《中国当代文学》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2]老舍:《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报告》,《文艺报》,1960年第15、16期合刊。

[3]拴线是傣族举行婚礼时的一种仪式,人们把线系在新郎、新娘手上,表示祝福。

[4]李乔:《欢笑的金沙江·自序》,作家出版社,1956年。

[5]李乔:《对塑造英雄人物的体会》,《边疆文艺》,1963年第7期。

[6]冯牧:《谈〈欢笑的金沙江〉》,《文艺报》,1959年第2期。

[7]《刘三姐》剧本发表于《剧本》1960年8、9月号,1961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79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订本。

[8]何其芳:《优美的歌剧〈刘三姐〉》,《文学评论》,1960年第5期。

[9]欧阳予倩:《又新又美的歌舞剧〈刘三姐〉》,《人民日报》,1960年9月8日。

[10]何其芳:《优美的歌剧〈刘三姐〉》,《文学评论》,1960年第5期。

[11]闻捷:《红装素裹》,《人民日报》,1961年4月20日。

[12]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120页。

[13]贾芝:《关于阿凡提的故事》,《民间文学》,195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