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笑话

第一节 什么是笑话

笑话是具有强烈喜剧性的小故事。它篇幅短小,具有逗人发笑的艺术效果。讲笑话,不但能娱乐身心,而且可以通过对丑恶落后事物的嘲笑讽刺,表达人民群众的社会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产生积极教育作用。中国历代一些笑话集的编纂者对笑话的积极社会意义作了很好的说明,如《解愠篇》的编者粲然子写道:“古今漫录,雅俗兼收,义存箴警,一笑纾忧。”石天基在《笑得好》的序言中说他编笑话书的目的是,“令读者凡有过愆偏私、蒙昧贪痴之种种,闻予之笑,悉皆惭愧悔改,俱得成良善之好人矣”。笑话是寓训诫于娱乐之中的一种艺术,深得民众喜爱,成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口头故事体裁。

笑话的体裁特征十分明显,较易识别。但笑话同生活故事、寓言的界限有时也难以划分。寓言和笑话常有交叉情况。《中国古代寓言史》把许多笑话集都归入寓言艺术范畴,说:“元末明初及中叶以后,曾掀起两次寓言创作高潮。其特点是冷嘲热讽的笑话成分增多,其中很多寓言可称之为‘诙谐寓言’。”[1]近年来一些研究者也接触到笑话同寓言的交叉关系,认为《守株待兔》《郑人买履》等“寓意深刻、又含有笑料的故事,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寓言,也可以认为它是笑话”[2],这一见解是有道理的。但这只是部分作品交叉,就总体来说,寓言和笑话是各有自己艺术特征和美感作用的两类故事。

笑话的流行是世界性的。丁乃通按照AT分类法编撰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其中1200~1999型即为笑话,这800个类型中又分为笨人的故事、夫妻故事、女人故事、男人故事、说谎的故事五类。这里所确定的笑话的范围比我们讲的要宽泛许多,按照我们的分类,其中有不少是具有喜剧性的寓言和生活故事。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中对民间笑话的体裁特征做过这样简明而中肯的说明:

笑话,主要是讽刺和嘲笑否定性的行为和现象。它只截取生活的片断,故事简短,语言精炼而有机锋,结尾常引人发笑,借人们的笑声,达到否定谬误和荒唐言行的目的。有些笑话描写人们由于言行上不自觉的失误而陷于困窘的境地,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国内对笑话的分类,多从嘲讽的对象着眼,有人分作两类,即讽刺敌对势力的笑话和嘲笑人民内部缺点的笑话;也有人分成三类,把上述两类笑话分别叫作嘲讽笑话和幽默笑话,另加一类诙谐笑话,即没有明显社会教育价值,主要起娱乐开心作用的笑话。以上分类都是依据把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分成敌对性质和人民内部性质这样两类矛盾的学说出发的。中国笑话源远流长,内容形式复杂多样。仅按内容作上述分类,似嫌笼统。怎样将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科学分类,怎样使这种分类同国际上通行的笑话分类相一致或对应,还须做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