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平行类同
是否所有相类似的故事,都可以用同源说来解释呢?看来不能。不约而同、不谋而合的情况在故事领域也是存在的。表面看来,似乎是一种偶然巧合,深入探究起来,便可以发现,这种平行类同是由相同或近似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人们共同心理结构所造成的,仍有一定规律可循。由于远古时期人类的原始思维具有一致性,因而孕育出许多类同的神话传说,这是人所共知的。到故事艺术繁荣兴盛时期,人类交往日渐频繁,经过各种曲折复杂的途径交流文化所造成的故事类同情况增多了,这是难以抹杀的事实。可是民间故事无处不在,而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实际交往毕竟有限,各自独立生成的故事数量更多。苏联《大百科全书》中的《民间诗歌创作》条目,按照国际上民间文艺学进展获得的成果,说“这种(类同)情况的产生,或是因为起自同一本源,或是因为文化上的交互作用,或是因为在社会发展共同规律的土壤上产生了雷同的现象”。从三方面加以说明,是较为符合实际状况的。这里就平行类同试举一例。
在中国许多地方,流行一个叫《哭笑不得》的故事,讲一个在财主家帮工而富于机智的人物,为了报复财主的虐待,便谎称东家捞鱼淹死在河里,骗得他家里的老婆孩子哭天喊地下河搬尸;回头又谎称家里失火烧得精光,骗得东家也号啕大哭起来。接着两方见面,哭笑不得。这个故事在湖北广泛流行,见于沔阳的徐苟三故事、嘉鱼的吉二爹故事和肖德哥故事、汉川的何三麻子故事、咸丰的陈二郎故事、鹤峰的周三甲故事之中。它也流行在与湖北邻近的一些省份之内,如河南庞振坤的《劝父》,把上述基本情节用在父亲身上。贵州布依族中有两个机智人物,一个叫甲金,一个叫卜当,甲金故事中的《总有一天要对着哭》,卜当故事中的《哭笑不得》,所讲的就是上面这个故事。云南哈尼族把这个故事附会在他们的机智人物阿拜身上,故事题目叫作《“谁能使我落泪?”》。云南傣族的著名机智人物艾苏和艾西两兄弟,也用这种方式捉弄过一勐之主,只是以上山打猎为背景,故事题目叫《又哭又笑》。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将这个故事题为《虚惊》,列入AT1635A型,收录了二十多例。
更为奇妙的是,在世界著名的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也可以找到这个故事。《一千零一夜》中译三卷本第一卷的《白侯图的故事》中,就有这么一节:白侯图是个被人当牲口一样买卖的奴隶,善于说谎,他有一次被转卖到富商家当仆人,在陪主人出外饮酒作乐时,回家取东西,谎称酒店墙倒屋塌,把老爷压死了,骗得太太、小姐大哭大叫去收尸;回头又对商人讲,家里墙壁倒下来压死了太太、小姐,骗得主人哀痛欲绝。两头哭叫,一家人丑态毕现,演了一出闹剧。它和中国的《哭笑不得》多么相似!
这个故事源于何处?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之内流传的各种异文,互相之间有什么联系?就中国和阿拉伯之间的同类型故事来说,目前还找不到它们彼此间存在交流影响的线索,只能用社会生活、社会心理相近似,因而不谋而合地生出情节相近的故事做解释。中国的徐荀三、甲金、艾西,阿拉伯的白侯图,都是受欺凌的被压迫者,他们积蓄了满腔怨恨,便设法以精心编造的谎言去捉弄主人以泄愤,这是世界范围之内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突然遭逢不幸,引起亲人的悲痛,更是到处可见的人之常情。人们从彼此相通的某些生活素材与心理状态出发来编织故事,在情节结构上形成不约而同的相似之处是完全可能的。至于在湖北省内以及在湖北、河南、贵州、云南等邻近省区之内流行的同一故事,则可以断定是口头文学交流影响的结果。庞振坤是河南邓县人,他的故事主要在豫西南流行,也是湖北光化一带民众所熟悉和喜爱的一个机智人物。贵州布依族甲金、卜当的故事,均以下河捕鱼为背景,和湖北流行的同类型故事,连细节也那么一致,完全可以断定是同出一源。至于究竟哪一个地方的故事是它们的源头,一时尚难以确定。
如果说这个故事还不足以说明由情节自生所形成的类同现象,我们还可以举出国外学者对民间故事传说的情节结构进行广泛概括所得的结论作为例子。他们发现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各类故事,普遍采用二元对立结构,对立的形式包括善/恶、真/伪、无辜/罪恶、爱/恨、生/死等。这不仅是散文故事,而且几乎是所有史诗构成的一个主要规律。这种情况显然难以用民间创作的互相流传影响来解释,它应当是人类深层心理结构具有某种一致性的反映。“如果有人说令人愉快的感觉是依靠缓和紧张的气氛得来的,那么民间传说就是通过解决对立来缓和紧张气氛的。”[15]这种共同心理又是以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作为基础的,表现出客观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探寻不同国家、民族中间流行的同类型故事之间实际存在的联系,属于比较文学中“影响研究”的课题;而考察并无实际联系的口头文学的平行类同性,则属于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范围。流传学派执着于用情节流动、相互影响来解释所有情节类同的故事,全然不顾世界历史文化发展中本来就存在的平行类同现象,这样,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就不免带有一些牵强附会的成分。“平行研究”方法适用的范围更广,视野更为开阔,能够更深刻地触及民间口头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我们考察民间故事的类同现象,应从实际材料出发,区别不同情况,引申出有关结论,不必拘泥一说。
民间故事的类同变异,普遍存在于口头文学之中。它不但具有深入研究的学术价值,也同搜集整理故事的工作有关,同正确欣赏评价故事有关,它受到越来越多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和民间文学爱好者的关注是有道理的。
【思考与作业】
1.民间故事的大同小异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2.结合自己所熟悉的情况,分析一下同源故事因时因地或因讲述者个人特点而变异的具体表现,并说明它的意义。
3.试用丁乃通编撰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选取其中一个类型,搜集有关材料,写出一篇比较研究论文。
【注释】
[1][日]大藤时彦:《民间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民间文学论坛》,1983年第4期。
[2][美]李达三:《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2年,第391页。
[3]《光明日报》1984年11月28日报道:中国音乐学院教师杜亚雄等考证十年确认,我国裕固族西部民歌与匈牙利民歌同出一源。
[4]此书后经增订,书名改为《比较故事学论考》,于2003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5][日]关敬吾:《日本民间故事选·寄语》,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1~2页。
[6]何彬:《中国西南地区与日本民间故事传播途径浅探》,《民间文学论坛》,1985年第2期。
[7]杨宪益:《译余偶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第76页。
[8][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523~524页。
[9][俄]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英文版,德克萨斯州立大学,1968年,第19~23、101页。
[10]张紫晨编:《民俗学讲演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第576页。
[11][荷兰]佛克马、易布思:《二十世纪文学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68页。
[12]刘守华:《一个印度故事在我国一些民族中的变异》,《比较故事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12~225页。
[13]董均伦:《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的几点体会》,《民间文学》,1958年第7、8期。引述时有删节。
[14][美]克雷奇等:《心理学纲要》下册,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300页。
[15]张紫晨编:《民俗学讲演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第5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