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来源的多样性

三、题材来源的多样性

寓言的题材来源很广,神话、传说及一般民间故事均可转化成为寓言,寓言同这些口头散文故事有着复杂的交叉转化关系,这也是它很突出的一个特征。

《历代寓言选》的编者公木在谈到先秦寓言的来源时就指出:“先秦寓言的来源,可概略分为古代神话、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文人创作等四个方面;关于它的特殊的表现手法,也只有从这种种不同来源中才能找到说明。”[10]将神话改编为寓言的例子,有《列子》中的《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庄子》中的《北溟有鱼》《浑沌开窍》等。取材于历史传说的寓言,则有《墨子》中的《楚王好细腰》,韩非子中的《纣为象箸》等,数量更多。公木还指出,在明清时代出现的许多笑话专辑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寓言。上述论断不仅符合中国古代寓言的实际,也适用于民间寓言。寓言体裁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比喻性。在此前提下,它可以容纳多种艺术形式和风格的故事。除动物故事外,以人物为主角的故事,有的讲述古人古事,实际上是传说。有的取材自人们的日常生活,接近于生活故事。还有许多民间寓言,由神怪故事构成,充满神奇幻想。中国与道教有关的八仙传说,有不少就转化成了寓言。湖北的土地菩萨故事,以掌管一块小地方祸福吉凶的土地爷来比喻地方官吏,编织种种小故事,也是极有风趣又富于哲理性的寓言。如《两个土地爷》,讲一个庙里香火冷落的土地爷向香火旺盛的土地爷“取经”。老百姓来土地庙求愿:农民要下雨,妇女回娘家要天晴,行船的要顺风,种果树的又不许刮风。那个不会办事因而香火冷落的土地爷面对这些互相矛盾的愿望一筹莫展。会办事的土地爷却安排“晚上下雨白天晴”,“风进河湾不上山”,于是两全其美,老百姓皆大欢喜了。敬土地爷原是一种民间信仰活动,以土地爷为主角来编织故事本属于神怪故事之列,这篇土地爷故事却被口头文学家改造成为一篇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发人深省的寓言。总之,不论是神话还是传说,是富于现实性或富于幻想性的故事,均可被人们加工制作,赋予讽喻特征,从而转化成寓言。寓言的样式和风格比其他故事体裁更为活泼多样。国际故事学界未将民间寓言单作一类,我国虽有寓言类目,对各地民间故事实行分类时,往往有界限不清、互相混淆的情况,看来同寓言的这一特点有关。

中国寓言的整理和研究,集中在古代寓言方面。民间寓言的发掘与研究评说尚未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了湖北长阳土家族作家肖国松的《肖国松寓言集》,该书收录寓言近千篇,是作者吸纳借鉴自己家乡的民间故事,而又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所创作的优美寓言,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成为民族民间寓言方面一颗闪亮新星。

【附录:故事一则】

兔与狮

从前有个猎人,他在山上布满了暗套。有一天,猎人上山看套,其中一个暗套套着一只凶狠的狮子,但狮子还活着。猎人向它走近时,狮子央求猎人说:“大哥!我已误入人家设置的暗套,落得这个下场,庆幸的是我还没死。承蒙大哥的一臂之助,将套我的绳索解除。以后你需要什么飞禽走兽肉,我都帮你猎取。我有这个本事,也一定为你效劳!”

“你自由了,走开吧!”猎人给狮子解除绳索后这样说。

狮子被猎人释放后,没有走开。它当即改口对猎人说:“傻大哥,是你想害我的,弄得我几天食不果腹,现在我要拿你来充饥了!”

“我搭救了你,也不要你为我效劳,你反而要吃掉我,刚才你讲的一套哪儿去了,怎么不讲一点信用?我们找人评理去。”猎人边说边害怕地走开。

狮子心想偌大个山也难于碰上一个人,他已是嘴边之食,跑不了。于是狮子跟随着猎人一面走,一面说:“好啊!看你到哪里去评理?”

狮子尾随猎人来到了一个石洞前,猎人赶忙对石洞说:“狮子自己误入我的暗套,又由我给它解除绳索,结果还要吃我,这符合人情道理吗?请评一评理!”

“你这个猎人真有点糊涂,狮子是我的常住客,它住在这儿后,我四周都不得安宁,今天你跟它讲良心、信用,我还能为你说个啥?”石洞就这样回答猎人。

“我饥饿了,需要你充饥,还有什么良心可讲,吃你就是为我活着,这就是道理。”石洞话音刚落,狮子就对猎人这样说。

“我就不信世上没有讲理的地方。”猎人一路不断重复地说着。

猎人和狮子走着走着,不一会儿来到了桃树村。猎人恳求老桃树评理说:“我暗套套着了狮子,又是我解开套在狮子身上的绳索的,它得救后还要吃我,请你评评理,判定谁没有良心?”

“咳,评什么理。我们年年硕果累累,供人们食用,可就有那么一些人,供他们食,还要将我们一些树砍倒,真是恩将仇报!到哪里去讲良心?又有什么良心?”桃树就猎人提出的问题,发表了如此的看法。

狮子再也忍耐不了肚子饥饿的折磨,没有心思听猎人与桃树之间的对话,它心里的唯一念头就是赶快吞食猎人。

猎人有理没地方说,正与凶狮智斗时,恰好跑来了一只兔子。兔子苟道:“你们为何如此敌对地争吵?”狮子没有理睬兔子。

猎人赶忙向兔子解释说:“狮子被暗套套住,我把套索解开放了它,它却要吃我,这个没良心的家伙。”

聪明的兔子深知自己和猎人都不是凶狮的对手,要在强敌面前获胜,只能智取。于是,兔子机灵地说:“你说你搭救了狮子,狮子却要吃掉你,这种善与恶之争,不能光凭语言而断,最好咱们三个一起到出事的地点看一下再议。”

猎人同意了。饿狮心里也有数,它想迟早这两个东西都是嘴中之食,便不慌不忙地跟到了出事地点。

“套设在什么地方?请你恢复原样让我看一下好吗?”兔子提醒猎人说。

猎人将暗套恢复原样后,兔子又向狮子说:“猎人装的是个小小暗套,而你狮子是兽中之王,难道你连跨过小小暗套的本事都没有?依我看,你虽然是个庞然大物,但没有什么本事,若不相信我的话,可再显示你的本事给我看。”

兔子的激将法使傲慢的凶狮感到愤怒,它不经丝毫犹豫就向暗套走去,由于体力不支最终未跨过暗套,而重新被暗套套住,在挣扎中被套索勒死。

兔子高兴地看着中计而死的狮子,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狮子的下场已是得报。不讲信用,丧失天良干坏事的,未得报只是时候未到罢了。”

[讲述者:扎西;采录者:刘芳贤,系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人员;翻译:诺布;1980年夏采录于西藏墨脱县。本故事是门巴族寓言。原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西藏卷》,中国ISBN中心,2001年。]

【思考与作业】

1.民间寓言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卷本中挑选出一两则哲理与诗意相融合的寓言予以评说。

2.找出神话、传说在民间口头流传过程中转化为寓言的例子并作说明。

【注释】

[1]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6页。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九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219页。

[3]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14页。

[4]公木等选注:《历代寓言选·前言》,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9页。

[5]公木等选注:《历代寓言选·前言》,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11页。

[6]公木等选注:《历代寓言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295页。

[7]鲁迅:《集外集》,《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93页。

[8]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292页。

[9]公木等选注:《历代寓言选·前言》,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17页。

[10]公木等选注:《历代寓言选·前言》,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