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理论与民间故事研究

第四节 表演理论与民间故事研究

近几年来,在世纪之交激荡的学术潮流中,又有一种和故事学研究密切相关的西方理论及方法传入中国并受学界关注,这就是以美国理查德·鲍曼为代表的表演理论。杨利慧撰有《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一文,对它作了简要而中肯的评述。杨利慧在概述其理论要点之后告诉我们:

总体上说来,与以往关注“作者事象的民俗”的观念和做法不同,表演理论关注的是“作为事件的民俗”;与以往以文本为中心的观念和做法不同,表演理论更注重文本与语境之间的互动;与以往关注传播与传承的观念和做法不同,表演理论更注重即时性和创造性;与以往关注集体性的观念和做法不同,表演理论更关注个人;与以往致力于寻求普遍性的分类体系和功能图式的观念和做法不同,表演理论更注重民族志背景下的情境性实践。

这篇文章还介绍了鲍曼本人在《故事、表演和事件》一书中就德克萨斯流行口头叙事所作的一项研究。他在比较一个美国故事讲述家15年中讲述同一故事的3个异文之后,发现故事的长度明显地一次次增加了。原因何在呢?他除了注意到故事情节插曲的增加、母题的粘连、故事内容的丰富,以及这些变化对故事讲述的影响之外,还特别留心考察了故事变化和讲述语境变化之间的关联。原来15年前,听众是他狩猎打鱼的同伴,大家对故事背景知识很了解,所以讲得比较简短;而15年后讲述人成了公共场合的表演者,听众对故事背景一无所知,他便在故事中加入了许多介绍他个人和狩猎活动的细节描写。正是这种语境的变化促成了故事文本的变化。

杨利慧的文章在肯定表演理论对民俗文化研究具有巨大影响的同时,也提到中外学者对其局限性的揭示,如过分关注特定叙事过程的追寻,过分夸大民间叙事变异性的作用等。

随着对表演理论的引入和评介,已有一些中国学人开始尝试用它来研究中国故事,如江帆近年出版的《民间口承叙事论》的第三编“口承叙事的空间与情境”[8],就是有意识借鉴这一理论方法,以她所熟悉的辽宁故事家谭振山的讲述活动为实例,从叙事空间的讲述人、叙事空间的听众和叙事作品的空间指向与意义结构等方面,对故事表演的活态情境与文化指向进行细致分析,从而使故事学研究的深度有所提高。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全国各地通力合作,在普查基础上,编纂民间故事、歌谣和谚语三套集成,并由此带动民间文艺学研究走向深入。当时对一系列民间故事传承人口述作品的专题调查采录和研究,和国外表演理论学派所探求的目标实际上有不少不谋而合之处。以湖北为例,王作栋在和鄂西著名故事家刘德培亲密相处的十多年间,不仅采录了《新笑府》一书选编的四百多则故事,还把刘德培关于“讲经”的自述和他“讲经”的具体情景如实描述,写出了《将心比心谈“讲经”》和《博闻强记,自娱娱人》[9]等文章。现在看来,可以说就是一种接近表演理论的民间叙事研究成果。早在20世纪初叶,从俄罗斯到日本,就有一批学人对杰出故事讲述家的口述作品进行集中采录和研究,这一做法于20世纪80年代被中国学人所吸取,在进行田野作业开展民间文学普查编纂民间故事集成时发掘出大批故事讲述家。对这些重点传承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西方学人倡导的表演理论具有殊途同归的价值。

【附录:故事二则】

鳖与猴

过去无数劫时,有一猕猴,处在林树,食果饮水,悯念一切……时与一鳖以为知友,亲亲相敬,初不相忤。鳖数往来到猕猴所,饮食言谈,说正义理。其妇见之数出不在,谓之于外淫荡不节,即问夫:“卿数出为何?所至凑将无于外放逸无道?”其夫答曰:“吾与猕猴结为亲友,聪明智慧,又晓义理,出辄往造共论经法,但说快事,无他外逸。”其妇不信,谓为不然。又瞋猕猴诱訹我夫数令出入,当图杀之,吾夫乃休。因便佯病困劣著床,其瞻劳医药疗治,竟不肯差。谓其夫言:“何须劳意损其医药,吾病甚重,当得卿所亲亲猕猴之肝,吾乃活耳。”其夫答曰:“是吾亲友,寄身托命,终不相疑,云何相图以活卿耶。”其妇答曰:“今为夫妇,同共一体,不念相济,反为猕猴,诚非谊理。”其妇逼夫……往请猕猴:“吾数往来,到君所顿,仁不枉屈,诣我家门。今欲相请到舍小食。”猕猴答曰:“吾处陆地,卿在水中,等得相从?”其鳖答曰:“吾当负卿,亦可任仪。”猕猴便从。负至中道,谓猕猴言:“仁欲知不?所以相请,吾妇病困,欲得仁肝,服食除病。”猕猴报曰:“卿何以故不早相语,吾肝挂树,不赍拣来,但还取肝,乃相从耳。”便还树上,跳踉欢喜。时鳖问曰:“卿当赍肝,来到我家,反更上树,跳踉踊跃,为何所施?”猕猴答曰:“天下至愚,无过于卿!何所有肝而挂在树?共有亲友,寄身托命;而还相图,欲危我命。从今已往,各自别行。”

[本故事为佛经故事。选自《生经》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卷本缘部上册,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印,1990年。]

猴子和鳖打老庚

一只猴子下河洗澡,遇到一个大鳖在石头上晒盖。相互攀谈起来,它俩原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便打了老庚。从此,每天在河边相会,很是亲热。

过了些时候,猴子便邀请鳖到它家去玩,鳖去了,猴子住在岩洞里,没有别的东西招待它,摆了一席毛桃、花生、苞谷、黄豆之类的土特产。鳖玩了两天就要走,猴子说:“轻易不来,再玩几天。”鳖说:“不玩了,我得回去准备一下,也请你到我那儿玩几天。”猴子说:“你在水里住,我咋得去?”鳖说:“我背你去。跟我一路,水里和岸上是一样的。明天早上,你在河边等一会儿,我就来接你。”

第二天清早,猴子走到河边上等了一会儿,果然鳖从水里爬出来,把猴子背到水底一个大石洞里,鳖摆了一席鱼虾之类的美味食物,猴子自然很高兴。

它们吃罢饭,鳖突然提出要和猴子商量个重要事情。猴子说:“老兄有何要事,尽管提出来。”鳖说:“昨天晚上龙王给我捎信来,说他得了个心慌病,要一颗猴心做药引子,他知道我和你是老庚,所以托我向你要。我相信老兄一定能给为弟办到的。”

猴子听鳖说出这样的话,顿时心里不自在,想了想,说:“既是老兄要拿我的心敬献龙王,为弟怎能推脱。不过,我早上在河坝里练跟头,怕把心抖坏了,就取出来挂在柳树梢上……”不等猴子话落点,鳖就变了脸色:“那,龙王派人来取东西,我无法交待,你也走不脱!”猴子接着说道:“老兄不用着急,咱们现在就去取,烦你再把我背到河边。”

鳖一心想得到猴心,马上背起猴子往上爬,刚爬到河边,猴子一个跟头翻上岸,眨眼工夫又攀上了大柳树。鳖原以为猴子上树给它取猴心,仔细一看,柳树上啥都没有,只有猴子在上面高声叫道:

鳖老庚你快回朝,

我在岸上啃毛桃。

不义之人不可交,

哪有猴心挂柳梢?

[唐德坤讲述,李发林搜集整理,见《安康民间故事》,陕西安康地区群众艺术馆,1983年。]

【思考与作业】

1.从中国民间故事中选取两三篇在不同民族地区流传的故事,试作比较研究。

2.实地考察和记录一两篇口述故事,写出一篇田野报告。

【注释】

[1][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439页。

[2]刘守华、刘晓春:《白族民间叙事诗〈黄氏女〉的比较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3期。

[3][美]丁乃通:《民间文学民间办》,《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

[4]刘守华:《比较故事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468~489页。

[5]刘守华:《比较故事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50页。

[6][美]丁乃通:《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50~269页。

[7]刘守华:《孔雀公主故事的流传和演变》,《比较故事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86~401页。

[8]江帆:《民间口承叙事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7~148页。

[9]王作栋:《博闻强记,自娱娱人——记民间故事家刘德培老人》,《布谷鸟》,198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