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中的特异现象
民间故事领域有一种奇特现象,即许多地方流行的故事,或不同历史时期流行的故事,它们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主题往往有类同之处。虽不是一模一样、完全相同,却形态近似、大同小异。一般读者对这些类同的作品往往会产生厌烦之感,民间文艺学家却怀着浓厚兴趣多方搜集这方面的资料,运用比较方法,由此探求民间故事的创作流传特点及其发展演变规律,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国外出版的许多“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就是将一组大同小异的故事,集合成为一个类型,立型归类,编撰成书的。如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所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指出中国各地和各民族中间流行的讲述兄弟分家的《狗耕田》故事共39例,这39篇情节类同的故事即属于一个类型——503E型。这些故事的基本情节相同,然而若干小地方又有差异。该书对这些大同小异之处用简要的文字概述道:
503E 狗耕田
Ⅰ.[遗产]仁慈的弟弟(a)遗产被兄嫂骗去。(b)全部遗产被哥哥夺去,只剩下一些不值钱的东西。他仅有的家畜只是(c)一条狗(d)一只猫(e)一只鸡。
Ⅱ.[狗]狗自愿犁地。它干的活和牛一样好,有时甚至比牛更好。弟弟因此(a)种植成功,(b)和不相信的人打赌赢了,(c)狗还能给田地车水。弟弟因此赢得很多赌注。哥哥听说,把狗借来给自己耕田。狗不肯耕田,哥哥生了气,杀死狗并埋掉它。
Ⅲ.[植物]在狗埋葬的地方长出一棵(a)树(b)草(通常是狗尾草)(c)竹(c1)其他植物。当弟弟摇动这树时,许多金银等等掉下来。当哥哥摇动它时,只掉下(d)粪(e)蝎子等等(f)砖(g)什么也不掉(h)朽木头。出于怨恨,哥哥砍倒这棵树,或(i)哥哥找到了一只马蜂、一只公鸡,那狗的阴魂也出现了,哥哥吓死。
Ⅳ.[用具](a)用植物的枝杈等,弟弟做了一个篮子来捉虾,每天,他从篮子里得到许多鱼;哥哥借了去用,仅仅捞出蛇,把他咬伤。(b)弟弟用那植物的一个枝条编成一个篮子,过往的野雁都在篮子里生蛋,但只落下鸟粪给哥哥。哥哥有时把篮子毁坏或烧掉。(c)弟弟用树茎做成洗衣棒槌,旧衣服捣成了新衣服;哥哥拿来,新衣服捣成了破布。(d)弟弟用木头做镰刀柄,销售很好;哥哥照样去做,但没人买。他把它们扔进火里,火焰升起烧毁他的房子。
Ⅴ.[蔬菜]在篮子的灰烬中,弟弟找到(a)豆子(b)萝卜。
归入这个类型的作品,故事梗概相同,在枝节上又有许多变化。哥嫂欺负弟弟,企图占有全部遗产是共同的,至于留给弟弟的是一条狗、一只猫,或是一只大公鸡却各不相同;狗具有灵性,而且死后灵魂不灭,能报恩复仇是共同的,其灵性所附的物体则各式各样,有的附着在捕捞鱼虾的渔具上,有的则附着于喂养鸡鸭的竹笼上。这些故事的共同梗概,我们把它称为“类型”,那些大同小异的不同作品,则叫作“异文”。它们之中最原始的形态,则称为“原型”或“祖型”。
在故事学中,我们常遇到“母题(motif)”这个概念。民间文艺学家认为,“母题是故事的最小的构成因素,在传承时具有稳定性的东西”[1]。母题的概念也常常出现于比较文学研究中,比较文学家解说道:
(母题)指的是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其一再出现于某文学作品里,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线索,也可能是一个意象或原型,由于其一再出现,使整个作品有一脉络,而加强美学吸引力;也可能成为作品里代表某种含义的符号。[2]
就母题在故事学中的运用而言,它是贯串于一类作品中的共同的稳定的因素,是经过分解提炼的叙述的最小单位。母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确定,它通常由鲜明独特的人物行为或事件即情节要素来构成,它们的排列组合,便构成表达一定主题的完整故事。有些故事由单一母题构成,还有许多故事由复合母题构成。如关于两兄弟的故事就由兄弟分家、狗耕田与弟弟获好报、哥哥学样失败这几个母题巧妙串接,成为引人入胜并令人开心的故事。
为什么在广阔时空范围之内流行的民间故事模样那么相似?为什么在大同之中又有小异?这种大同小异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在这种特异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规律性?这是各国民间文艺学家长期探索的奥秘,也是我们学习故事学不可不注意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