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叙事诗《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是蒙古族近代、现代民间叙事诗的代表作。这部长诗由陈清漳、赛西和芒·牧林整理翻译,于1950年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后,受到我国各族读者的喜爱,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问世的民族民间文学珍品之一。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又将他们1963年的重新整理本列入“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丛书”出版。
这部长诗取材于嘎达梅林起义的真实历史事件。起义爆发于1929年,以哲里木盟达尔汗旗(今科左中旗)牧民反对蒙古王公勾结军阀张作霖肆意掠夺人民的土地、财产为主要斗争内容,一位在王府中任职的下级军官嘎达梅林(梅林是职位较低的军官称呼),成了这次起义的首领。起义斗争历时数年,扩展到四五个旗县,是蒙古族现代史上一次影响巨大的著名的人民起义。嘎达梅林起义发生不久,即有歌颂起义的民间诗歌产生,开始以抒情短歌流传,后来逐渐形成为一首概括起义全过程的叙事长诗。诗中的主要人物保持了真实姓名,但人民群众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愿,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打破了真人真事的局限,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构成上,进行了一番艺术加工处理。因此,这首长诗和真人真事又有一定距离。如嘎达梅林和牡丹夫妇本来只有一个养女,而且起义时并没有把孩子杀死,然而民间流传的七份原始材料中,却有六份叙述了牡丹杀死女儿,决心毁家起义的动人情节,整理本把它保留了下来,成为长诗中十分壮烈感人的场面之一。它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而又不拘泥于史实,具有广泛的概括性和典型性,这是许多优秀的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所共有的特点。
长诗的主要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嘎达梅林的英雄形象。他在达尔汗王手下供职,目睹王爷和军阀勾结、横行无忌,草原牧民灾难深重的黑暗现实,忧心如焚,便向王爷直言进谏。然而,他得到的却是大骂一顿之后被革除职务。他回到家中,眼看百姓的灾难一天天加重,内心十分痛苦,仍不甘心,又找了几位好朋友,远道跋涉,再次向王爷苦谏。可是倒行逆施的达尔汗王不仅毫无悔改之意,反而将他判处死刑。严酷的现实打破了嘎达梅林等人对反动统治者的幻想,于是嘎达梅林的妻子牡丹联络了被军阀、王公所迫害,进入山林造反的一伙弟兄,劫狱救出嘎达梅林,然后聚众起义。长诗对起义后的战斗情景叙述得比较简略,但通过嘎达梅林粉碎达尔汗王的劝降奸计,赞颂了他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背起大枪起来反抗,/是为了十旗的土地,/老嘎达宁愿粉身碎骨,/绝不投降万恶的仇敌!”还抒写嘎达梅林在转战途中经过家乡时的感受,刻画他无力战胜强敌,忧愤难遣的悲壮情怀:“麻绳可以接成万丈长哟,/要接到天上难上难;/千思万想一团线哟,/要回到家乡难上难。”最后,在敌我力量悬殊、寡不敌众的形势下,嘎达梅林奋不顾身掩护弟兄们撤退后,“连人带马投入了西拉木伦河激浪”。人们用激昂的调子歌唱嘎达梅林的英雄事迹:
天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啊,
是为了迎接春天的降临;
反抗王爷的嘎达梅林啊,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天上的鸿雁从北往南飞啊,
是为了寻求太阳的温暖;
反抗军阀的嘎达梅林啊,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草原。
长诗中的嘎达梅林,始终置身于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之中,思想性格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在他身上,既有历史上那些忧国忧民然而对反动统治者抱有幻想的忠臣义士的思想性格特征,又有农民起义首领冲天的英雄气概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作者既写出了他千里苦谏、死里逃生直到最后壮烈战死的不平凡经历,又刻画了他在这过程中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嘎达梅林在公堂上的慷慨陈词,被捕后的愤怒控诉,以及出狱后的夫妻悲叹家世,转战途中的思念家乡等,无不真切动人。因而他的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在我国民族民间文学的人民英雄画廊中,表现出独特的风采。
长诗刻画得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有嘎达梅林的妻子、深明大义、无比坚强的牡丹,嘎达梅林的哥哥、胆小怕事的朱日喇嘛,嘎达梅林的好友、开明正直的哈拉,以及军阀、王爷的帮凶、阴险狡诈的韩色旺等。作品通过以嘎达梅林为中心的众多人物形象,揭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
长诗继承蒙古族民间叙事诗的优良传统而又有新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较高的艺术成就。
叙事诗这种体裁在蒙古族民间早已存在,最古老的作品可以追溯到13—14世纪产生的《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经过长期发展,到近代、现代,叙事诗的内容和形式都起了很大变化,它在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的同类作品。表现形式也有了新的特点。早期叙事诗多是讲诵的或以马头琴伴唱的演唱形式,其格式比较自由,韵律和章法并不严格;晚近出现的叙事诗则是在抒情短歌的基础上,继承早期叙事诗散韵结合的优良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它们或通体咏唱,或说唱结合——以唱为主、辅以说白,基本上采取民歌格调,具有抒情民歌四行一节、韵律整齐、重叠复沓的严谨表现形式。由于晚近叙事诗脱胎于抒情民歌,唱词是它的基础和骨干,因而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这种抒情性贯穿在对环境描写、情节铺叙和人物刻画之中,通过独唱、对唱和演唱人的叙事抒情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十分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9]。《嘎达梅林》就是在艺术上日臻完美成熟的蒙古族近代、现代民间叙事的代表作。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风格。
第一,说唱结合,富于抒情性。例如:
自从嘎达梅林走后,一连三个月没有音讯,牡丹在家提心吊胆,日夜盼望,忽然听到外面传来歌声,说嘎达梅林判处了死刑,押在王府,急忙把门打开。送信的孩子把血书交给牡丹,又一阵风似的走了。
牡丹看完血书,心中悲痛万分,头晕眼黑,一阵昏迷。
牡丹:
上辈子要是无缘呀,佛爷,
为什么要我和嘎达结为夫妇?
上辈子要是有缘呀,佛爷,
为什么转眼要成为孤儿寡母?
…………
前面的说白部分,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交代人物关系,叙述事件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用大段唱词,酣畅淋漓地进行描写或抒情;既保持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又不追求叙事的细致委婉,而且充分发挥了诗歌艺术长于抒情的特点,以饱含诗意的抒情为基调来结构作品,手法是高超的。
第二,抒情方式的多样性。长诗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灵活地采用独唱、对唱和演唱人的叙事抒情等几种不同方式来结构唱词。牡丹在看完嘎达的血书后所唱的“上辈子要是无缘呀,佛爷……”那四节即属于直抒胸怀的独唱的例子,它是长诗中运用得最广泛、最富于抒情性的部分。对唱,即诗体对话,如牡丹为了救嘎达,同嘎达胞兄朱日喇嘛的对唱:
牡丹:
嘎达定了死罪啊,大哥,
难道你不知道他是为了全旗?
砸了牢房也不过是死罪,大哥,
难道说手足无情,妻也无义?
…………
朱日喇嘛:
老孟家祖辈都是忠顺百姓,
反抗王爷有辱祖先的名声,
老嘎达已成了叛臣逆子,
你要是再去造反天理难容。
…………
在对唱中,抒写了不同人物的心理,深刻揭示了他们各自的思想性格。
演唱人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叙事抒情,有的是单纯的咏叹调,如:“天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啊,/是为了迎接春天的降临……”有的是将深沉的感情融化在对客观情景的叙述描写之中,如咏唱牡丹被情势所迫,不得不杀死女儿天吉良的那几段唱词:
掏出十响的“自来得”,
枪口对准孩子的心窝,
三岁的孩子望着枪口,
牡丹一阵心痛,手枪掉落地上。
…………
黄风啊,吹得日月无光,
牡丹啊,烈火焚烧胸膛,
左思右想决心已定,
决不让孩子落入魔掌。
…………
杀人的主意冲上了心头,
盒子枪对准了天吉良,
随着震耳的枪声,
牡丹跌倒在地上。
劫狱造反,在旧时代是要给加上诛灭九族的罪名的,连嘎达的胞兄都怕受牵连而不愿收留他的女儿,还能委托给谁呢?面临着一场极残酷的斗争,孩子在没有亲人照顾的情况下,势必落入敌人魔掌。为了同反动统治者作拼死斗争,牡丹不得不狠心杀死自己的女儿,彻底斩断母女之情。长诗描述这一动人场面时,将细节描写和气氛渲染、演唱人的深沉感受和主人公的复杂心理融为一体,使一个具有刚毅性格的叛逆者形象栩栩如生,激昂悲壮的气氛扣人心弦。
第三,比兴和重叠复沓手法的运用。以咏唱嘎达思乡的两节诗为例:
二龙山上哟,白云飘飘;
蓝蓝的天上哟,雁群在飞叫。
日夜转战的老嘎达哟,
想起了可爱的家乡浩林毛道。
西拉木伦河哟,浪花滔滔;
茸茸的草甸哟,黄羊在奔跑。
日夜杀敌的老嘎达哟,
想起了出生的故乡浩林毛道。
以草原上的山河、蓝天白云、雁阵羊群等自然景物起兴,抒写主人公的思乡情绪,十分亲切自然;上下两节的诗句结构对称,内容相似,只是变换了一两个词或韵,然而思想感情却加深了一层;以同样的节奏韵律反复咏唱,显得更加意味深长。整理者指出,蒙古族民间诗歌的重叠复沓,“不仅不使人感到累赘拖沓,而且产生了巨大艺术效果,使人感到语汇惊人的丰富,再加上蒙古族民歌中多彩的音韵上的变化,演唱或朗诵起来,就非常感人。这些特点,不仅在较短的抒情歌中存在,在《嘎达梅林》中也是很突出的”[10]。它构成了长诗强烈的抒情色彩,带来了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
《嘎达梅林》最初发表时,仅有六百多行,和现在的两千多行相比,还不足三分之一,比较粗糙,远远未能反映出它的本来面貌。1959年和1963年又做了两次整理。最初整理时只有一份不完整的资料,后来搜集到七份原始资料,因而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方面都做了充实,如对牡丹这个人物的描写就作了许多补充,比最初的整理稿更为突出。又,最初整理时,由于对蒙古族民间诗歌的特点缺乏理解,缺少研究,把原诗中一些重叠式的句子和段落,一些对偶性的描写,都看成是多余的,于是在整理中把两行合为一行,两段并为一段,有的甚至干脆删掉了,结果损伤了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重新整理时便把这些处理不当的地方改正过来,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
长诗《嘎达梅林》不仅是蒙古族近代、现代民间叙事诗的代表作,作为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一部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成功的、直接反映当时人民斗争生活的优秀诗篇,它还是旧中国民间诗歌创作发展的一座最后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