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寓言
寓言也是一类很流行的民间故事。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来阐发哲理,寄托教训,以发人深省的,就是寓言。民间故事大都包含着某种教训,寓言的教训意味尤其明显,所以有人称它是一种“带有明显教训寓意的民间故事”。寓言实际上是一种形象性的比喻,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言在此而意在彼,使得抽象深奥的道理从具体浅显的故事中体现出来。而且比喻中常含有讽刺意味,因此人们又称它是一种“短小的讽喻故事”。
“寓言”这个名称,我国古代就有,最早见于《庄子》,《庄子·寓言篇》中有“寓言十九”之说,《释文》解释此句道:“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但古人对寓言的理解比今天的含义要宽泛一些。“寓言”在我国古代还有其他称谓,《韩非子》把自己的寓言称为“储说”;《文心雕龙》将寓言归入“隐言”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翻译佛经,把佛经中的寓言直接称为“譬喻”,有《譬喻经》流传于世;明末,《伊索寓言》传入中国,译本被人们称为《况义》。把古代寓言作品统一定名为“寓言”,大概是从茅盾1917年编辑《中国寓言》开始的[1]。
寓言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体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就载有这一条目,写道:“寓言fable,以散文或诗歌体写成的短小精悍、有教诲意义的故事,每则故事往往带有一个寓意。最早广为流传的寓言是印度、埃及和希腊的动物寓言。”[2]然而在国际学术界通用的民间故事分类法中,没有寓言故事这个类别。丁乃通先生依据AT分类法编撰《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时,将以动物为角色的寓言故事归入“动物故事”之中;而将以人物为角色的寓言,如我们所公认的几个著名寓言《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瞎子摸象》等,归入“笑话”里的“笨人的故事”之中,因为这些小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有几分傻劲,人们是通过嘲笑他们所作的那些蠢事以寄托教训的。日本的故事分类法大体也是这样。我国民间文艺学家从我国文艺传统出发,把寓言作为民间故事中独立的一类,这就产生了如何更科学地确定民间寓言的范围界限,如何同国际通用故事分类法相对应等问题,须恰当地加以说明。
就寓言故事的角色而言,可分为以拟人的动物和其他自然物体为角色所编成的故事及人物故事两大类。我们可以把它们叫作动物寓言和人物寓言。
寓言中动物故事占有重要地位。一些学者认为,寓言就是由动物故事发展而来的。人类早期处于渔猎时代,和动物的关系十分密切,便根据自己的观察了解,编出了许多讲述动物生活习性的故事。在原来的动物故事里,并没有包含道德教训内容。后来人们借用和改造这些动物故事,以作人类社会生活的比喻象征,内容就变得复杂丰富起来了。其中一部分演进为童话,另一部分则演进为寓言。关敬吾谈日本民间故事分类,把动物故事分作三种,其中就有动物寓言故事。另外两种是动物由来故事和动物叙事诗,我们通常把它们归入传说和童话之中。
国际上通常都是将动物故事单作一类,分类比较简便。我们却要从中把童话和寓言两类故事区别开来,由于对故事分类问题研究得不够深入,便出现了一些混乱情况。同一篇作品,甲说是童话,乙说是寓言,了无是非,令读者无所依从。下面试说一点我的意见。
以动物为角色的寓言和童话,实际上都是借动物故事来比喻和象征人类社会生活情景,有其共同的特征。考虑到寓言的体裁特征,应把那些情节简单、教训寓意更为明显的动物故事归向寓言。《伊索寓言》中的《狼和小羊》、中国古代寓言中的《鹬蚌相争》《狐假虎威》之寓言特征是人所公认的。中央民族大学几位学人选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寓言故事选》,其中入选的大部分动物故事也是恰当的。如景颇族的《有勇无谋的狮子》,故事里讲:一头狮子自命不凡地吹嘘自己是世界上最有力气的动物,是兽中之王。可是一只小牛虻却咬得它浑身血淋淋,它竟无可奈何。后来还是蜘蛛结网,捉住了牛虻。于是狮子以惭愧的心情感谢蜘蛛道:“我今天才懂得了单有勇气不行,妄自尊大就学不到本领。”它以巨大的狮子因有勇无谋,连小小的牛虻也对付不了,反倒求助于小蜘蛛的简单情节,说明一个道理:有勇有谋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这个寓意贯串在情节发展中,而且在结尾处予以点明,表现得十分明显,具有寓言故事的特殊魅力。
至于动物故事中那些情节曲折完整,所反映的人类生活情景更加丰富生动,而教训意味并不那么明显的,则可以归入幻想故事或民间童话之中,如我们在介绍民间童话体裁时所引述的小鸡崽们为妈妈报仇的故事。因此,《中国少数民族寓言故事选》中的某些动物故事,如蒙古族的《小骆驼的遭遇》、苗族的《水牛和老虎》、彝族的《小鸡报仇》等,似以列入童话之中更为恰当。这种区别当然只是相对的,很难确定一个绝对的界限。
以人物为角色的寓言故事也是我们所常见的。这类故事同样具有比喻性质。有的借关于古人古事的传说来寄托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训,以古喻今。《列子》中的《纪昌学射》,讲述“古之善射者”学习射箭的故事,教导人们要想掌握一门技艺,必须苦练基本功,就属于这一类。还有的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吕氏春秋》中所载的《刻舟求剑》,《韩非子》中所载的《郑人买履》,以“楚人”、“郑人”为主角来编织故事,取材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两件蠢事,借以说明治国安邦须从实际出发,不可墨守成规、泥古不化的大道理,即是人所熟知的例子。这些取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小故事,听起来十分亲切生动,而它所寄托的教训又很深刻,起到了深入浅出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寓言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那么,这类取材于人事的寓言故事和我们前面所讲的民间生活故事有什么区别呢?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具有比喻性质,是否具有明显的寓意。以《奶馕与项链》这篇维吾尔族故事为例:它讲一位商人在大戈壁上迷了路,身上带的干粮都吃完了,天色又渐渐黑了下来,于是绝望的阴影涌上心头。忽然,他看见前面沙丘上有一个小包袱,以为是一包奶馕,便满怀喜悦奔上前去。打开一看,却是一条珍珠项链,于是希望又变为失望。故事结尾道:“在戈壁上行走的旅人呵!你们的奶馕就是生命的甘露,价值昂贵的项链呵!对旅人来讲,却是一撮尘土。”它虽然取材于人们日常生活,却具有明显的寓言特征,借一个片断情节,寄托一种生活哲理:对人类的生存来说,普通的食物比贵重的珠宝更有价值。这就和那些并无深刻寄托,而是直接揭示人民生活样态的普通生活故事有所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