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在人民群众创作的民间口头文学中,故事是数量最大、流行最普遍、最受民众喜爱的文学样式。它在人民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恩格斯青年时代所写的《德国的民间故事书》一文,对此做了很好的概括,常被人们加以引述。他说:

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在一个农人晚间从辛苦的劳动中疲乏地回来的时候,使他得到安慰,感到快乐,使他恢复精神,忘掉繁重的劳动,使他的石砾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的学徒的可怜的顶屋变成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健壮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但是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地阐明他的精神品质,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热爱。

美国学者斯蒂·汤普森(1885—1976)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这部民间故事学专著中对故事的文化价值揭示得更为鲜明。他说:

故事讲述的这种口头艺术比历史更古老,并且它不受一个洲或一种文明的束缚。故事的主题可能在各地有所不同,讲述的条件和意图可能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或从一个世纪到另一个世纪发生变化。然而在任何地方它都照顾到同样的基本需要和个人需要。这种闲暇时的娱乐需要在大多数民族的十分有限的消遣中建立起来,除了现代城市文明已深入渗透的地方,人们发现讲故事是消遣的最大满足之一。

我国56个兄弟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渊源久远,早在魏晋时期的一些古籍中,它们就以相当完美成熟的形态被文人记录下来,并通过曲折复杂的途径流播于世界。中国是世界民间故事的宝库,其蕴藏之丰富只有印度可以相比拟。特别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民间故事至今还以它活跃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又一个故事讲述家,从他们口中记录下成百上千的传统故事;新故事活动还在我们周围展开,从当前实际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新的民间故事;有关故事文学的报刊、书籍大量发行,畅销城乡,口头文学借助书面形式传播,在人民文化生活中的影响远远超过过去的口头传播。民间故事不仅是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而且是今天民众喜爱的一份鲜活的精神食粮。我们需要,也有着极好的条件来深入考察、研究民间故事,建立中国的故事学。这部《故事学纲要》就是一次初步尝试。

民间故事学在西方兴起,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德国格林兄弟于1812—1814年发表《儿童和家庭故事集》(俗称《格林童话集》),被人们认为在民间故事搜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阶段。此后,在许多国家,调查、采录民间故事蔚成风气,难以胜数的民间故事资料被搜集。在此基础上,对大量民间故事进行整理分类的工作便随之应运而生。自1910年芬兰学者安·阿·阿尔奈(1867—1925)刊行《故事类型索引》以来,各国学者竞相仿效,现已有三十多种各具特色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问世。这种情形自然会刺激民间故事的理论研究工作。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依据大量异文分别研究在广大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流行的故事类型。据斯蒂·汤普森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一书中告诉我们,自1886年克诺恩对熊与狐狸这个大的故事类型做专门研究以来,已有四十几个类型被各国民间文艺学家所注意,由他们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关于民间故事的学术专著,也在不断问世。其中俄国学者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不仅是故事学方面具有开拓性的一个学术成果,而且被人们看作是叙事学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给西方结构主义文艺思潮以重大影响。

即使在现代经济文化很发达的欧美诸国,民间故事也依然大受欢迎。如美国儿童文学家珍妮·约伦女士在20世纪80年代就精选了一部《世界著名民间故事大观》出版,20世纪90年代该书被译成中文。她在前言中就民间故事在全球居民生活中的巨大影响,以趣味津津又饱含深意的语句写道:

动物的“语言”都只能涉及“此时此刻”,而无法表述过去或未来,唯有人类创造的故事才能建构或改变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由于故事具有组合和改变的能力,词语具有某种掌握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魔力,因此讲故事者在世界各地的口头文化中普遍受到尊重。在爱尔兰,除了战时之外,弹唱诗人的地位仅次于国王。在西伯利亚,伐木工、渔民或猎人合作社都会聘请讲故事者来消磨他们的余暇。伊凡雷帝临睡前总要让三个盲人在他榻前讲述故事。在非洲,这类人被称作“格里奥特”,他们是社会的重要成员,他们为各宗族续家谱,向酋长出谋划策,并以故事形式记录历史。甚至在今天,匈牙利军队中仍然保持着数百年留下来的习俗,熄灯以后,人们可以要求任何一名士兵讲故事,假如他讲不出,便受惩罚,惩罚的形式是:那个士兵必须对着火炉大声叫道:“啊,妈妈,你怎么把我培养成这么一头蠢驴,它连故事也不会讲!”

这位美国儿童文学家还告诉我们:“在全世界许多地方,讲故事至今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由于美国故事讲述者的努力,在整个北美大陆讲故事重又蔚然成风。”

以上种种情况表明,作为民间文艺学分支学科之一的民间故事学,在国外早已形成,并积累了相当丰厚的成果。它完全可以和神话学、传说学、史诗学、歌谣学等一道进入现代人文学科之林。

我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兴起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首先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掀起了歌谣学热潮,随后又有一批学者围绕《民俗周刊》,倡导记录和研究民间故事,这些成为中国故事学的良好开端。周作人、钟敬文、赵景深等,便是当时开拓最有力的学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民间文学事业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更获得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成为“故事学的春天”。1985年中国故事学会和中国新故事学会的建立,以及作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之一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编纂,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故事学向前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建立起中国自己的民间故事学体系。

本书拟分十二章概略地讲述民间故事的范围和界限,民间故事的几种常见体裁及其代表作,民间故事的传承特点,民间故事在人民生活中的多种功能,故事体裁的叙事艺术、历史演变以及民间故事的采录与研究等。在内容上,力求讲清有关故事文学的基本理论,并注意吸收国内外故事学的新近成果来充实这些知识内容。同时,紧密结合正在大规模开展的我国民间文学工作,介绍有关故事采录和研究的科学方法。在文字表达上,尽可能以丰富生动的事实材料作依据,进行简明扼要的理论概括,便于读者思考自学。

本书是作为大学文科民间文艺学方面的故事学选修课教材编写和出版的,也兼顾到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和民间文学爱好者的学习要求。它的初稿写于1985年,曾作为中国民间文学刊授大学教材印发过。随后做了较大修改补充,于1988年12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由于海内外读者的喜爱,它在书市上早已脱销,此次又在原出版社的积极助推下修订再版。

我在故事研究中,曾多次引述《意大利童话》的编者——作家伊·卡尔维诺给这部著名故事书中文版的题词:“民间故事是最通俗的艺术形式,同时它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我热爱中国民间故事,对它们一向百读不厌。”现在,再次把它抄在这里,作为对喜爱民间故事的读者的导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