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跨学科比较

三、跨学科比较

比较研究这种方法还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来进行,最常见的是将宗教、民俗和民间文学进行比较。这几种民间文化事象各有其特质,考察它们的异同之处及其联系,属于跨学科比较,它也是跨文化比较的一种形式。

民间传承的神话、传说、故事,常从人们的宗教生活中吸取素材,将宗教文化中的正反面人物形象纳入自己的艺术世界,两者互相渗透、彼此融合,甚至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这种密切联系显而易见。但作为世俗文化的民间口头文学,又表现出和宗教文化截然不同乃至鲜明对立的特质。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读到湖北大冶市的许多篇土地菩萨的故事之后,被它们丰富的人情味所深深吸引,认为“土地神显然是农民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的,在关于他的故事中常常表现出农民阶级的思想感情”[3]。这些土地神的形象和纯粹宗教信仰中的偶像相比,已是形似而神异,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还有另一种情况,民间文学中有歌颂玉皇大帝、张天师等为民消灾赐福的传说,表现出和尊崇这些偶像的民间信仰相一致的倾向;同时人们也编了不少故事,来抨击他们昏庸霸道、祸害百姓的行为,把他们作为现实社会中邪恶势力的代表,由此流露出怀疑和叛离宗教信仰的倾向。我们不必讳言宗教对民间文学的影响,但又要看到民间世俗文化对宗教因素的改造与背离,不应被其某些表层色彩所迷惑而将它们混同一体。刘守华所著《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系统阐述了道教信仰和民间口头文学之间的复杂联系,成为这个领域引人注目的一项学术成果。

关于就民俗和民间文学这两个领域所作的跨学科研究,万建中的《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是一项出色成果。例如,作者将民间叙事中的禁忌主题,划分为完全式禁忌主题、非完全式禁忌主题和故事外的禁忌主题三种情况。完全式禁忌主题,指的是故事中的禁忌情节和民间的禁忌习俗相一致,它们起着强化现实禁忌的作用;非完全式禁忌主题,指的是人们所叙述的禁忌只是古代某种禁忌习俗的遗留(如对某些动植物的图腾崇拜);故事外的禁忌主题,则是指先有故事叙述,然后才在民间由附会而生成相关的禁忌民俗。可见,故事叙述和真正的禁忌民俗同样存在着既一致又不一致的情况。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口头文学禁忌的叙说已从禳灾避祸的准宗教信仰中分离出来进入艺术文化层面,获得了新的意义。

跨学科研究,能够在比较对照中,更好地揭示出相关文化事相的不同特点,又从其相互关联中探求文化演进的轨迹,是一个亟待大力开拓的新领域。

在通常情况下,文学研究的对象是那些各自独立的单篇文本。对口头传承、富于变异性的民间文学作品而言,学人的研究对象常常是拥有若干篇异文的类型,而又以解析类型中所含的母题为重点。这样,比较研究也就不是单篇文本的情节、主题、人物的比较,而是就类型、母题所作的跨国、跨民族和跨学科的比较了。如刘守华对AT461《求好运》这个故事类型的研究。贯通其中的核心母题是对“命运”的探求。它在古代文学艺术作品(如希腊悲剧)中的表现,是命运的力量无法抗拒;西方近现代流行的这类故事,也仍有命运之神对穷孩子一生境遇的安排无法用人类力量加以改变的叙说;中国的《八代穷》《问活佛》等篇目,却突出地表现了穷孩子离开家乡,偏要改变自家“穷八代”的命运,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积极进取精神,由此使中国故事的思想艺术闪现异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