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清笑话

三、明清笑话

包括故事在内的中国古代小说,可分为志怪和志人两大类。志怪系统的故事已如上述。志人系统的故事,一种是名人轶事,因属于传说范畴,我们这里不予论述;另一种是表现普通人生活的,多带有讽刺和滑稽意味,被文人记录在各种笑话书里。中国古代的笑话书,本来应从三国时魏邯郸淳的《笑林》算起,但在很长时期内,著录不多,在社会上影响不大。直到明清时期,笑话书才广传于世,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大特点。周作人在刊行《明清笑话四种》时指出:“唐宋以后文风称极盛,但笑话却几乎没有了,至少我们未能见到,这大概只是存在民间口头,不曾有人写了下来。等到明朝,我们才有了笑话集。”王利器选编《历代笑话集》,主要作品即来自明清以来的几十种笑话书中。这些书中的笑话,大部分来自民间口头创作。我们不能说明清以前,民间笑话艺术完全处于停滞状态,也可能有笑话流传而没有人去记录成书;但明清笑话书的盛行于世,可以肯定是同当时社会上笑话艺术的流行分不开的。

这些笑话书中所录,除大部分属于我们通常所称的笑话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喜剧性的生活故事,由某一机智人物为主角来揶揄嘲弄贪吝愚劣之辈,由此造成欢娱开心的效果。现在人们感兴趣的机智人物故事,在这些书中可以找到不少实例。联系到现在从城乡民众口头采掘到的机智人物故事,许多是以明清以来的社会生活作背景和历史人物作原型,我们便很自然地获得了这样的印象:这是中国民间故事发展的又一个高潮。它们以写实手法反映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把批判嘲讽的锋芒指向形形色色腐朽丑恶的社会现象,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广大民众民主意识觉醒,并从中引出令人愉悦的喜剧性。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大变动,在民间文学园地催开了又一簇新的语言艺术花朵,旧时代民间口头文学创作的高潮也就到此终结。这正是人们用爽朗的笑声向旧时代诀别的表现。

由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缓慢,长时期滞留在封建社会形态之中,因而民间故事的发展也比较缓慢。那些产生在一两千年前的表现当时社会阶级关系和家庭伦理关系的故事,经历漫长岁月依然保持着它的生命力而为民众所津津乐道。可是故事艺术也并非停滞不前,仍然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大变动与文化的大交流,表现出推陈出新的趋势,体裁几度翻新。这样不断积累,汇聚到故事宝库中的作品就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了。

这里是就中国传统故事的发展线索粗略提及。在学人的奋力耕耘下,近几年已有系统论述中国民间故事发展史的大型著作问世,这就是刘守华著,湖北教育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史》;还有谭达先著,2001年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二千年民间故事史》。我们可以从这些大型论著中充分领略中国各族民间故事的古今风貌和演进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