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其麟的长诗《百鸟衣》

第四节 韦其麟的长诗《百鸟衣》

韦其麟,壮族,1935年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人。1955年他在《长江文艺》上发表的长诗《百鸟衣》,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上的重要收获之一。周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的报告中,曾把它和《阿诗玛》放在一起,同誉为“经过整理和改编的民间创作的珍品”[11]

《百鸟衣》原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壮族民间故事资料》中所载的《百鸟衣的故事》及《张亚源和龙王女》[12],就是在韦其麟的家乡——广西横县一带搜集的这个故事的原始记录稿。它的主要情节是:一个自幼失去父亲的少年,因心地善良,赢得了由母鸡变的仙女的爱情。他俩成亲后,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女主人公惊人的美丽与智慧,引起了当地官员的注意。官员把她抢去献给皇上,她坚贞不屈,沉着机智地要丈夫穿一件百鸟衣来京城与她相会。皇帝为了逗引仙女发笑,用自己的龙袍换取百鸟衣披在身上,结果被做了皇后的仙女命人打死,惩罚了他的暴行,而小伙子则穿上龙袍当了皇帝。这样的仙女故事在我国许多民族中间以不同的形式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中,而壮族的百鸟衣故事更为生动完整。《阿诗玛》出现之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奇光异彩,强烈地吸引着人们。韦其麟便取材于他所熟悉的百鸟衣故事,创作了长篇叙事诗《百鸟衣》。

《百鸟衣》吸取民间传说故事的基本情节,从壮族人民的实际生活出发进行大胆的创造,围绕着古卡和依娌这一对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遭遇,真切地反映了壮族劳动人民在封建势力残暴统治下的苦难历史和勇敢不屈的反抗精神,流露出对自己前途无比乐观的豪迈感情。

长诗成功地塑造了古卡和依娌的动人形象。

古卡生长在穷困的家庭里,他还未出生,父亲就给土司做苦工累死了。善良的母亲用乳汁和泪水把他养大。“在风风雨雨里,/青草长得壮又快;/在穷人家里,/生的儿女个个乖。”母亲怕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把他爹早已惨死的事瞒了下来。古卡长到十岁,母亲才不得不把实情告诉他。懂事的古卡满怀着悲愤,开始拿起他爹曾经用过的柴刀、扁担等上山打柴,坚毅地走上了祖祖辈辈所走过的艰苦生活道路,很快成长为一个勤劳勇敢的小伙子。诗里这样来描写他的形象:

长大了的古卡呵,

善良的古卡呵!

像门前的大榕树——

那样雄伟,那样繁茂。

像天空迎风的鹰——

那样沉着,那样英勇。

像壮黑的水牛,

那么勤劳,那么能干。

他种田、射箭、打猎、耍武艺、唱山歌,样样都超过常人,成为一个概括着壮族人民的集体力量与智慧的英雄人物。由于贫困,他娶不上媳妇。然而一只神奇的公鸡却来到他家,变成一个美丽的姑娘依娌做了他的妻子,同他一起过着勤劳生产、相亲相爱的美满生活。这一幻想的情节,寄托着旧时代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残酷的阶级压迫破坏了他们的美满生活。土司为了霸占依娌,千方百计地刁难古卡,要他把混在一起的芝麻和绿豆分开,黑芝麻和白芝麻分开,还要他交出公鸡蛋。这一切都难不倒古卡,因为有依娌给他出主意。最后凶恶的土司抢走了依娌,并且把古卡赶进深山。依娌胸有成竹地吩咐古卡:“你去射一百只鸟做成衣,/等一百天找我到衙门里!”她在土司衙门里坚贞不屈,不吃土司丰美的菜肴,不穿土司的金丝衣。为了营救依娌,重建美好的家庭,古卡在山里历尽艰险,射下一百只鸟,做成百鸟衣,终于巧妙地进入土司衙门,和土司互换衣着,乘机杀死土司,救出了依娌。于是一对情人“像一对凤凰,/飞在天空里”,“像天上两颗星星,/永远在一起闪耀”。诗里不仅热情赞美了依娌的美丽和能干,尤其是在斗争中充分地表现出她的聪明与智慧。正如贾芝所指出的,依娌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典型。她像同类故事中的仙女或有些民间故事中的巧媳妇一样,几乎什么难题也不容易将她难倒。在她身上,人们看到了劳动人民的无穷无尽的智慧和本领”[13]。依娌是民间故事中经常出现的仙女型的形象,她具有现实中劳动妇女的美好情感和高尚品德,超群出众的才智和神奇的本领,身上披着幻想的彩衣。这种神奇的特征,是用夸张的手法把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集中在她身上的结果,也是劳动人民“特别意识到自己的不朽并深信他们能战胜一切和他们敌对的力量”[14]这种乐观主义精神的形象体现。她的出现,使阴沉的黑暗王国闪现光明,使得主人公在一切邪恶势力面前占有压倒的优势。这就使《百鸟衣》这部长诗具有一种欢乐轻快的调子,而有别于《阿诗玛》的悲壮激越的风格。依娌这类女性形象,是劳动人民用集体艺术智慧在民间文学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典型,作者对她进行了富有诗意的再创造,丰富了我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形象的画廊。

《百鸟衣》在艺术表现上也是成功的。诗人取材于这个古老的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不仅有一个去粗取精的问题,还有一个按照叙事诗的要求加工处理的问题。作者在这方面作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例如,原故事的神奇色彩比较浓厚,需要什么,依娌就可以变出什么来,因此古卡和她成亲后,立刻变成了一个商人和富翁。作者对故事进行了改造,着重把主人公作为现实的劳动者来描写,对其聪明才智给予适当的夸张,使作品更能真切地反映出壮族劳动人民的实际生活与阶级斗争情景。又如,原作的情节比较复杂曲折,适于口头讲述,而叙事诗则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因此作者精简了叙述故事的笔墨,只选取了几个主要情节,而加强作品的抒情性。如开头的景物描写:

春天的时候,

满山的野花开了,

浓浓的花香呀,

闻着就醉了。

夏天的时候,

满山的野果熟了,

甜甜的果子呀,

见着口水就流了。

情景交融,富有诗意,既是描绘主人公生长的环境,也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原作中叙述主人公制作百鸟衣及杀死压迫者的情节比较简略,而且是单线发展,作者在这一部分交错地描写古卡和依娌的活动,着力抒写他俩彼此忠贞不渝的感情。如:

十五的月亮圆堂堂,

圆圆的月亮亮光光,

亲爱的古卡呀,

你在哪一方?

天上的星星亮晶晶,

麻麻的银河亮闪闪,

亲爱的古卡呀,

你在哪一边?

这样,就把这场斗争表现得更充分,把人物的思想性格刻画得更丰满了。可以看出,作者是较好地把握了叙事诗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叙事诗的艺术表现力的。

《百鸟衣》的语言也具有较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学的特色。作者广泛运用了比兴、夸张和反复等修辞手法,力图以朴实简洁的诗句来营造明丽的诗的意境:

依娌绣的蝴蝶,

差点儿就飞起来。

依娌绣的花朵,

连蜜蜂也停在上面。

诗句既朴实而又生动,富有民间诗歌的韵味。这是作者有意识地吸取民歌滋养的结果。他在《写〈百鸟衣〉的一些感受和体会》中就说过:“写的时候,我是注意能从头到尾贯穿民歌的情调,使诗保持着朴实、生动、活泼的风格。”[15]

这首长诗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神话式的幻想情节和现实的人物与环境的结合还处理得不够协调;公鸡变美女的情节安排得不太合理(原故事中本来是一只母鸡);有些语言还缺乏加工锤炼,存在着模仿《阿诗玛》的某些痕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