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和民间口头寓言

第二节 中国古代寓言和民间口头寓言

中国寓言十分丰富,而且寓言艺术在先秦时期即已臻于成熟,被诸子百家广泛用作说理论争的工具,以书面形式保存下来。在《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诸书中,都可以找到许多精美的寓言。公木等选注的《历代寓言选》,收先秦至明清的寓言620余篇,是一部较为完备的中国古代寓言选本。陈蒲清著《中国古代寓言史》,系统清理了中国古代寓言的发展情况。该书粗略统计中国古代寓言数量在两千则以上,仅先秦寓言便超出千则,而著名的希腊伊索寓言则只有数百则。这些寓言思想深刻,形式多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影响巨大、深远。“总之,中国古代寓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耀眼明珠。”[3]

这些古代寓言和民间寓言有什么联系呢?《历代寓言选》的编者公木认为:“先秦寓言,大部分是人民的口头创作,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小部分才是文人艺术的作品。”[4]“这些民间口头创作,往往是社会斗争经验的综合反映,闪烁着集体智慧,洋溢着乐观精神,富于诙谐情绪和幽默感,具有清新刚健与机智锋利的特色。”[5]先秦的民间故事没有专集流传下来。据《汉书·艺文志》载,到西汉末年还有“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小说家”著作15种,共1380篇,它们大体都属于民间故事,作了先秦寓言素材的主要来源。

先秦寓言虽大部分源于民间创作,可是它们被诸子所引用,又做了不同程度的加工改造,因而已难以看到它们的本来面目。《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是人们认为保存民间创作特色较充分的一篇故事,现收录于下:

老虎搜寻百兽做食料,有一次捉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你是不敢吃我的!天帝派我做百兽之王。如今你要吃了我,就是违抗天帝的命令呀!——你以为我的话不可靠?那么我给你走在前面,你跟在我后边,看看百兽见到我有敢不逃走的吗?”

老虎以为这话很有道理,所以就跟它一路走去。果然众兽望见它们都逃走了。老虎不知道众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走的,还以为是害怕狐狸哩![6]

这个故事见于《战国策·楚策一》,是公元前4世纪楚国的一位大臣江一在楚宣王面前攻击楚国名将昭奚恤时讲出来的。楚王问北方各国为什么害怕昭奚恤,江一便讲了这个故事,说北方各国之所以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楚王,如同百兽害怕老虎一样。它讽刺狐狸自己并没有什么本领,只能借虎威来吓唬众兽,同时也讽刺了老虎被人利用而不自知。江一是利用故事来讽刺自己的政敌昭奚恤和楚宣王。后来被人们广泛用于讽刺那些假借他人的权势来恫吓弱小者的仗势欺人的卑劣行径,“狐假虎威”成了众所熟知的一个成语。

这篇寓言具有显而易见的民间口头创作的风格。它是一篇精彩的动物故事,将老虎和狐狸人格化,塑造成为亦人亦物的生动形象。以动物世界的生活情景来比喻人世间的复杂关系,既浅显易懂,又含义深刻。由此可看出中国古代寓言的艺术特色。它虽然被引用在议论说理文中,仍然保留了叙事的生动性,这是很难得的。

在民众口头世代相传的寓言故事,自然比古籍所载要丰富生动得多。这些作品正不断被人们记录整理成文。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中国动物故事集》、甘肃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少数民族寓言故事选》和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中国民间寓言选》就是上述成果的反映。《中国动物故事集》收录25个民族的动物故事119篇,其中多数属寓言体裁。《中国少数民族寓言故事选》选入38个民族的151篇故事,除少数篇目可划归童话外,其余均为寓言故事。《中国民间寓言选》选编37个民族的寓言故事204篇,是体例严谨、收罗最丰富的一部民间寓言集。

这些在民众口头上经过千锤百炼的寓言故事,常常把人们从社会斗争中提炼出来的深刻思想凝聚在十分生动浅显的故事之中,使人深受感染和启迪。如侗族的《小鹿遇虎》:

从前,有只小鹿,它走到水塘边去饮水。一池清幽幽的泉水照得小鹿的影子清清楚楚。

小鹿看到自己四条又细又长的腿像四根柴棒,难看得很。它又看见自己的两个角,有枝又有干,像两棵花树真好看。它一边喝水,一边抱怨母亲生它这四根又长又细的柴棒,怎么配得上两棵美丽的花树?虽然细长腿跑得快,要是长得短些肥些,哪怕跑慢点也好看得多啊!

正在想的当儿,忽然吼的一声,身后有只大老虎正向它扑来。霎时,小鹿撒腿就跑。四条长腿快如飞,把老虎远远抛在后面。小鹿窜进小丛林,它的两只角挂住了树枝,再也不能往前跑了。眼看老虎追到了背后,它急忙掉头,拐往大森林里跑。四条长腿跑得快如风,老虎怎么也追不上。

后来,小鹿跑到一条小溪边喘气休息。它叹着气、摆着头说,“唉!两只美丽的角差点使我丧命,四条难看的腿却使我虎口逃生。”

小鹿先是偏爱自己的两只角而嫌弃四条腿,及至遇见老虎,死里逃生之后,才悟出难看的腿比美丽的角更有用的道理来。这本来是人们从社会斗争中悟出的道理,口头文学家却从观察自然界鹿的形态及生活习性中得到启示,借一则简单的动物故事把这个道理自然而巧妙地表达出来。

民间寓言中也有不少取材于人们日常生活,以小喻大的,蒙古族的《白猫之冤》就是一篇很精美的作品。它讲一对年轻夫妇,家里养着一只白猫,陪伴着摇篮里的孩子。一天,女主人出门到井台打水,黄鼠狼进来咬掉了孩子的半边耳朵。小白猫撵上黄鼠狼,把它咬死了,再跑回来痛惜地舐着小主人受伤的耳根。妈妈回来,见此情景,以为是白猫咬伤了孩子,盛怒之下,拿起棍子劈面打去,一下子就把白猫打死了。她提着死猫来到后院,见死在地下的黄鼠狼嘴里正叼着孩子的耳朵。一瞬之间,女主人一切都明白了。“她搂着通体冰凉的白猫儿脖子,痛惜不已,悔恨万分,后来竟失声恸哭起来。不明是非,忠奸莫辨,反铸成怨情冤案;火盛攻心,恩将仇报,酿就遗恨绵绵。”

由于不明是非、不辨忠奸而酿成的冤假错案,古往今来,难以胜数。它使人痛惜不已,追悔莫及,成为震撼人心的社会悲剧。这类悲剧是由复杂的社会因素造成的。《白猫之冤》借一个日常生活插曲做比喻,既简单明了,又十分确切。它不但富于说服力,还含蓄着深沉的感情。

我国各兄弟民族口头流传的寓言故事,内容丰富而深刻。它们是劳动人民社会斗争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大部分与阶级对抗相关,鼓励和启发人们用团结和智慧战胜敌人,不可被敌人施展的种种欺骗手段所蒙蔽而招致毁灭。其中也有许多反映了人们立身处世的种种宝贵经验教训,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些民间口头寓言都是从人民群众丰富的实际生活中吸取素材编织成功的,充满生活情趣,散发泥土芬芳。口头文学家又以新颖巧妙的构思,借这些故事十分贴切自然地揭示出种种人生哲理,将深刻的思想融入浅显而短小的故事之中,成为民间故事中含有特殊魅力的一类作品。

寓言故事的流行是世界性的。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就出现了著名的《伊索寓言》。传说伊索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后来人们将他所讲的寓言以及附会在他名下的民间寓言汇编成集,成为流行全世界的《伊索寓言》一书。它们大部分系动物故事,《狼和小羊》《农夫和蛇》等即是常被人们引用的名篇。

印度的寓言故事也十分丰富。成书于公元前的《佛本生故事》,讲述佛祖过去无数次转生的故事,共收录各类故事547则,其中第一篇中的150个故事几乎都是由动物故事构成的寓言。《百喻经》这部佛教寓言集,早在公元5世纪的南齐时即已译为汉文,全书收录故事98则,用愚人所做的蠢事作寓言,别具一格。在《五卷书》这部连环体的古印度故事集中,也有不少寓言。它主要是为了向王子传授治国安邦之道而于公元前1世纪时就开始编纂成书的,人民群众也可以从中学习处世做人之道。阿拉伯人把印度《五卷书》翻译改编成为寓言故事集《卡里来和笛木乃》,流行于全世界。印度寓言对许多国家寓言艺术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鲁迅曾撰文推崇《百喻经》等印度寓言集,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7]印度寓言的传播,曾促使我国唐宋时期的寓言创作呈现兴盛景象,这种影响在柳宗元、苏东坡的寓言中有明显的表现。它对汉族、藏族、蒙古族、傣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民间寓言的发展,影响更为深远。《瞎子摸象》《井中捞月》等汉族寓言,《鹭鸶和小鱼》《兔子报仇》《乌龟和猴子》《狐狸为王》等少数民族寓言,即从印度寓言中脱胎而出。前面提出的《白猫之寃》这篇蒙古族寓言,就源自印度《五卷书》。民间寓言和童话是具有广泛的概括性,能在广阔的时间与空间范围之内流动的两种口头创作。

和童话一样,寓言也经历了由民间口头文学演进为作家文学创作的过程。法国拉封丹和俄国克雷洛夫的寓言创作,均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名作。我国古代许多作家在改编和创作寓言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也有一些作家写作寓言,以冯雪峰所著《雪峰寓言》成就最高。寓言早已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体裁之一,而且民间寓言的发展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希腊、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寓言艺术最发达的三个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寓言史》在论述寓言的民族特色时,曾将这三个国家的寓言作了一番有趣的比较,认为:

1.在题材上,中国寓言以人物故事为主,古希腊寓言和继承它的西欧寓言以动物故事为主,分别处于两极;印度寓言处于中间状态,动物形象略多于人物形象。

2.在体式上,古希腊与西欧寓言以韵文为主,中国寓言以散文为主,分别处于两极;印度寓言处于中间状态,韵文与散文交错,散文主要用于叙述故事,韵文主要用于咏叹、对话和总结寓意。

3.在思想上,古印度寓言为佛教所利用,具有浓厚宗教色彩,古希腊寓言面向现实,具有世俗性质,分别处于两极;中国古代寓言却进入哲学家们的书斋,具有很重的政治伦理色彩。

那么,为什么印度、希腊和中国,在寓言的内容和体式上,分别处于这种两极和中间状态呢?该书作者认为这是由于中国古代思潮介于印度与希腊两者之间[8]

上述论断,如仅就中国古代文人笔下的寓言来说,大体符合实际。可是把数量极为丰富的各族民间口头寓言加到中国寓言宝库中去,这种比较就显出了它的片面性。就思想内容而言,中国民间寓言也是面向社会现实,具有世俗性质的艺术。只有一小部分被政治家、哲学家所利用,但中国的宗教宣传中较少利用寓言,因而它没有染上浓厚的宗教色彩。中国民间寓言的题材并非以人物故事为主,在汉族和少数民族寓言中,动物故事都十分丰富而精彩,总的来说是人物故事与动物故事并重。中国民间寓言在体式上,散文和韵文交错的现象也很普遍。由于中印地域相邻,历史上有着频繁的文化交流,中国和印度的寓言因相互交流影响从而形成了许多相一致的特点。包括寓言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的民族特色自然是很鲜明的,在探讨其民族特色时,也应考虑到历史上存在着复杂交错的文化交流情况。《中国古代寓言史》用分别处于两极和中间状态来概括希腊、印度和中国这三个国家的寓言风格,便显得有些简单而难以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