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故事与小说

三、故事与小说

我们要比较民间故事和短篇小说的异同,首先须说明一下短篇小说的类型。古今中外的短篇小说有多种类型,并非只是一种单一样式。有人把它分做三类:故事小说、性格小说和心理印象小说[11]。这三类小说是小说艺术逐步演进的结果,所以有人又把它看作是小说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生活故事化的展示阶段、人物性格化的展示阶段和内心世界审美化的展示阶段[12]。其中最流行的是前两种。它们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各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故事小说即从民间故事中脱胎而来,两者十分接近。性格小说和心理印象小说则同民间故事有明显的差异。我们这里主要将着力描写人物性格的小说和民间故事作比较,因它是小说艺术的代表。

故事和短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是一种叙事散文,以文学语言来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一般小说也要讲故事,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故事是民众的集体创作,口头叙事散文,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小说则是作家的个人创作,是写出来供有一定文化的人阅读欣赏的书面作品。

民间故事在艺术上着重叙述故事,通过故事情节发展,以表达主题,展现人物性格。粗线条的勾画正可以突出故事性。小说着重在塑造人物形象,以细致笔墨从多种角度描绘人物外貌内心及人物关系、环境特征。故事叙述具有强烈的主观感受色彩;小说则要求客观再现实际生活面貌,作家的主观倾向性愈隐蔽愈好。

为便于口头讲述,故事的结构特别单纯、紧凑。常用一人一事构成一条单一线索,以顺叙手法展开情节,首尾完整,连贯性强。小说的结构形式复杂多样,不拘一格,可多人多事,几条线索交错发展;顺叙、倒叙、插叙,灵活穿插;可以砍头去尾,截取一个生活片断,以见一斑;甚至可以将人物刹那间的感受敷衍成篇,将矛盾纠葛投射到人物的心理上予以描绘,等等。并且,小说在艺术表现形式的运用上更为灵活。

故事的语言要口语化,既通俗明快,又精练生动,能上口入耳,造成娓娓动听的效果。写小说当然也要采用群众口语,特别是写平凡人物的对话;但它是以书面语言为基调而创作出来的,词语的调配和句式的选择均可以不受口头表达的限制而有较大的自由。

由于民间故事是一种集体创作,受着民众长期形成的审美心理的制约,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具有程式化的特点,较为稳固。国外学者在研究欧洲和其他地区的大量民间故事的基础上,提出民间故事具有以下“结构律则”,就是这种程式化的具体表现。

1.任何故事均不以最重要的情节作为开头,结尾也不是霍然刹住(即无大起大落),而是经过“开端—高潮—收尾”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有重复的叙述,最常见的重复次数是“三”,由于习俗信仰的不同,也有重复四、五、七次的。

3.每一场面通常只出现两个人物,如超过两人,每次只能有两个人同时活动。

4.具有鲜明对比的人物同时出现。常见的对比有人与妖、善与恶、富与穷、聪明与愚笨、诚实与狡诈、英雄与恶魔等。

5.当两个人物以同类角色出现时,他们总是显得很弱小。通常,这两个人物是同胞兄弟,他们变得强壮时即成为仇敌。

6.弱者常常是最厉害的,年纪最小的弟妹通常胜过长者。

7.人物性格比较单纯。只描述与故事直接有关的人物性格,超出该故事主题范围的人物性格概不涉及。

8.故事情节简单,情节常常是单一的,如果两个以上的附加情节与故事主题并存,那只能是书面文学作品(这一论断并不确切,口头故事早已出现由单一情节向复合情节演进的趋势——引者)。

9.故事中很少回忆往事,如需回忆,多采用对话形式,罕用叙述手法。

10.用最简单的方法处理每篇故事。同类人物和事件均以尽可能相同的方法进行描述,以消除变异和复杂性[13]

这些结构律则虽然主要是依据欧洲民间文学资料归纳出来的,其中大部分也适合中国民间故事的情况,在世界上具有普遍性。

作为个人创作的小说,其艺术形式和风格则更富于变化,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趋势和更为鲜明的个人印记。我们以上说的只是三种主要小说类型,实际上它们的花样繁多,难以尽述。

既然民间故事和小说属于不同类型的叙事散文,各有自己的艺术形式特征,我们在整理、写定民间故事时就不要随意移花接木,把它们杂糅起来,弄得不伦不类。

然而在我们的民间文学工作中,却常有生硬套用小说笔调来写定民间故事的现象发生。陶阳在《泰山民间故事大观》一书中,就列举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饿狼寺》这篇传说故事的开头部分,口述稿本来是开门见山、简捷明快的:

泰山后边有个叫三岔的地方有个寺。

从前,那个寺里有个叫志清的老和尚,在那里管理寺院,因为那地方香火不盛,养不了多少和尚,只有他自己在那里。

有人在“整理”时把它写成这个样子:

在泰山极顶玉皇顶的后面的山谷中,有个三岔路口。三条崎岖的山路顺着三条山沟向不同的方向伸向山峦深处,人们把这个岔路口取名叫作“三岔”。

此处松柏苍翠,峰峻石奇,云烟苍茫,地势偏僻。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寺院,坐落在山半腰间。俗话说:“地偏僧稀”,因为香火不盛,所以只有一个名叫智清的老和尚给管着寺院。

此时,正是春天,桃李花盛开,杂于苍松翠柏之间,红绿相依,妖艳无比。涧中清水淙淙,枝头翠鸟歌喉婉转,峭壁上迎春花倒悬。“名山佳境更宜春”,泰山的春天,果然景色不凡。

这个开头,显然是模仿一般小说的笔调写成的。整理者的意图,是想用小说的笔调来“丰富”、“提高”民间故事的艺术性,效果却适得其反。它用繁乱芜杂、生硬做作的描写破坏了故事艺术朴素自然之美,而且把适于口头叙述的格调完全变成了书面文学的套子。这是一段模仿小说笔调然而写得并不高明的文字。即使是写得很高明的小说的开头,放在这篇故事里,也仍然像油水一样难以融为一体。

总之,故事与小说是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叙事文学体裁,各有其特殊魅力与适应对象,不应混同一体。

【思考与作业】

1.怎样理解叙事文学中的“故事性”?

2.向群众朗读主题相近的短篇小说和民间故事,搜集他们的反映,对这两种叙事体裁的不同特征进行比较研究。

3.艺术上的“表现”和“再现”有什么区别?试结合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作品的实际加以说明。

【注释】

[1]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49页。

[2]本节主要参考兹韦坦·托多罗夫:《叙事作为话语》,《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第562~572页。托多罗夫为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有《〈十日谈〉的语法》等著作。

[3]华积庆:《胡怀梅和她讲的故事》,《民间文学》,1986年第6期。

[4]孙剑冰采集:《天牛郎配夫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22~24页。

[5]王朝闻:《审美谈》,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17页。

[6][美]弗朗兹·博厄斯:《论表现艺术》,《民间文艺季刊》,1986年第3期。

[7][苏联]莫·卡冈:《艺术形态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第345页。

[8]王朝闻:《审美谈》,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18页。

[9]王朝闻:《留有余地》,《民间文学》,1982年第1期。

[10]王少堂:《扬州说书》,《说说唱唱》,1953年第8期。

[11]高尔纯:《短篇小说结构理论与技巧》,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2页。

[12]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82页。

[13][丹麦]阿克塞尔·奥尔里克:《民间文学的结构律则》,《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