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特别强调要通过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此,我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事业,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时代。
我国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及其弟子共同创建的儒家文化,既是对三皇五帝、夏商周中华远古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也开启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思想大碰撞,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进入将近两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经过一百多年前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领军人物革故鼎新的批判洗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焕发出灿烂光芒。其中,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更是体现出广泛、深厚、持久的生命活力。
人生需要引导,成长需要榜样。单靠现成的道德知识说教,很难对人的成长起到持久激励作用。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最具人性修养、包容向善、道德自砺的榜样群体,当首推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是以人性成长、人格塑造为教育宗旨的师表楷模。他对弟子的教育,始终坚持立德为本,仁义为先,教化弟子忠信孝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历尽人生磨难而矢志不移,终生带领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体悟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的谦谦君子情怀,探寻拯救天下苍生的周公礼乐教化之道。他的弟子有三千之众,贤者七十余人,更有追随他周游列国十四载、历尽磨难志不移的优秀弟子代表——孔门十哲,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方面各有所长,传颂至今。
本书作者即以孔门十哲为框架,以孔子教授弟子为引领,以《论语》章句为素材,以《孔子家语》《孔丛子》《礼记》《左传》《史记》等文献史料为参照,以孔门十哲生活的春秋列国动荡社会为背景,演绎孔门十哲和孔子的系列故事。这一系列故事,描绘出了孔子及其儒家学说产生发展的脉络: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春秋没落困境,创建了以周公礼乐制度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他三十收徒开办私学,拜访老子丰富自己学问,开启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生涯;他四十奔走于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儒家治国理政的仁义学说,春秋列国更多学子慕名而至,弟子弥众;他五十出仕鲁国,推行儒家礼乐教化治国方略,辅佐鲁定公取得夹谷之会的外交胜利,开启了他治理鲁国的黄金岁月;他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面对鲁国君臣受齐国蛊惑遭到排挤的困境,毅然带领以孔门十哲为主的优秀弟子们,踏上了十四年寻觅明君、推行周公之道的周游列国历程;虽然周游列国未能获得成功,但孔子和孔门十哲为主的弟子们推广的儒家学说,却获得了列国君臣的广泛尊重,更收获学子们的由衷敬仰。孔子去世后,他的早期弟子子贡、冉有、冉雍等人,利用自身的地位和名望,坚决维护孔子至高无上的儒学圣人地位;他的后期弟子子游、子夏、子张和曾参等人,当仁不让地扛起了传播孔子儒家学说的文化大旗。他们最终把传承儒家学说的大旗传承给了孔子嫡孙孔伋,为孟子继续发展孔子儒家学说,奠定了极其深厚的理论根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本书作者广览博取、精心演绎,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孔门十哲人生成长历程。颜回为什么能“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终生追随孔子无悔;闵子骞少时“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的孝道美德,为什么能让“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伯牛有疾”,孔子为什么发出“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那样心疼的呼号;冉雍为什么能得到孔子“可使南面”“雍之言然”那样的高度认可;宰予昼寝,为什么却能得到孔子将其才能置于子贡之前的认可;子贡经商能够致富,出使四方不辱君命,获得了列国君臣的纷纷赞誉,为什么在孔子生前身后,总是那样发自肺腑地维护孔子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冉求面对孔子“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的严厉批评,为什么还是对被迎请回鲁的孔子那样嘘寒问暖、尊重有加;子路为什么由一个鲁莽有余的赳赳武夫,成长为杀身成仁的正人君子、千古英雄;还有孔门十哲的后起之秀子游为什么能够成为“南方夫子”,子夏为什么能够被孔子赞为“起予者”,取得“诸经独有书”的儒学辉煌成就。相信这孔门十哲接受孔子教育成长的系列故事,可以为《论语》广大爱好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家长,提供一本深化《论语》章句体验、铸就读者仁爱乐学人格的优秀读物。
本书作者多年来一直在基础教育领域辛勤耕耘,不仅是教学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更在多年办学实践中,精心编辑中小学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丛书,持续开展在校学生“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参与主持的《小学生“诵、解、习、行”经典诵读课程构建与实施》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作者近年来协助我开展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工作坊教师研修活动,广泛阅读“四书五经”、拓宽《左传》《礼记》《史记》文化视野。作者对《论语》一书进行了以“孔门十哲”为框架的研读探索,历时五年完成《孔门十哲》一书,殊为不易。希望该书能为读者带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体验。
李文军
20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