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为邦之道
孔门弟子众多,才华横溢。孔子周游列国回归鲁国后,弟子们大多都在周边国家为官从政,各显神通。子路先在鲁国做季氏宰,因“季氏将伐颛臾(zhuān yú)”事件(见本书“劝止内乱”故事)遭到孔子批评后,又回到卫国,带领师弟高柴做了卫国执政大臣孔悝(kuī)的家臣,与高柴文武相济,在卫国政坛发挥着重要作用;子贡儒雅经商,兼顾鲁、卫、齐、吴等国外交事务,富甲一方,受到列国诸侯热情接待;就连比颜回小十五岁的子游师弟也已经成为武城宰了。然而,已近不惑之年的颜回却不为这些名利所动,潜心追随孔子研究修身为邦之道。
有一天,颜回独自侍奉年迈的孔子时请教为邦之道。孔子积一生之思考,向颜回推崇礼乐治国之策道:“要说为邦大道,应采各朝之长。我赞成用夏朝的历法,它符合一年四季的自然顺序;我提倡坐殷朝的车子,它比周朝的车子质朴耐用;我喜欢佩戴周朝的礼帽,它比夏殷朝代的更加美观气派。至于音乐嘛,我最推崇大舜的《韶》和大周的《武》;为政之道必须舍弃郑国低俗的乐曲,斥退使坏的小人。这是因为郑国的乐曲是靡靡之音,乱人心志;朝上的小人挑拨离间,祸国乱邦。”颜回听后,认真记录了下来,成为他向自己弟子传授孔子学说的重要内容。[23]
还有一次,颜回向孔子请教“成人之行”的标准,就是探讨完人的德行问题。孔子教诲道:“通达人的本性,知晓事物变化,洞察物象风云变化的根源,这样的人可称为完美了。如此之人,再实行仁义礼乐教化天下百姓,就可以算是完美人的德行了。”颜回听明白了孔子所说的道理,就进一步拿鲁国一对贤臣祖孙臧文仲和臧武仲,向孔子请教谁更符合“成人之行”的标准。臧文仲早孔子近百年,是鲁国推崇以文治国的大夫代表,当时鲁国君臣普遍称誉他的贤能与智慧,颜回觉得他应该是“成人”标杆。臧武仲是臧文仲的孙子,世袭为鲁国大夫,是鲁国推崇以武强国的大夫代表,当时虽受鲁国国君器重,却受鲁国执政大臣季孙氏排挤,逃到邾国、齐国避难。颜回觉得臧武仲比较他的祖父臧文仲,是达不到“成人”标准的。
面对孔子“武仲贤哉”的回答,颜回很吃惊,不解道:“臧武仲世称圣人,却不能免于获罪,不足称智;喜欢兵法征战,却惨败于小小邾国,难称有智。臧文仲虽然去世百年之久,他的智慧言论却传诵不朽,怎么会不贤明呢?”孔子听了颜回的辩解,笑着继续指点道:“世人往往只看到人性的表面,却忽略不仁的实质。臧文仲身死言存,所以被谥为‘文’,但他做过三件不仁爱的事情,三件不明智的事情,这样就比不上臧武仲了。”
颜回听了,眼睛一亮,急问道:“夫子,您能告诉我,这是怎么一回事吗?”孔子便为颜回解释起来:“臧文仲始终不重用贤能仁德的展禽,设置六关征税剥削百姓,让家里女性编织草席贩卖与民争利,这是三件不仁爱的事情。为卜龟修建豪华居所,允许鲁僖公越位于鲁闵公祭祀,让国人祭祀海鸟,这是三件不明智的事情。咱们再来看看臧武仲避难齐国的表现,他明智地预见到齐国将要发生祸乱,所以没有接受齐君赏赐的封地,从而避免了一场灾难,这是明智中尤其不易做到的。不过,臧武仲也有让人诟病的地方,他出逃齐国前,凭借着他的采邑防城,请求立其子嗣为鲁国大夫。纵然有人为他开脱,说他不是要挟国君,我也是不相信的。[24]”孔子提到的展禽,是鲁国大夫展无骇之子,谥号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又称其为“柳下惠”。他与臧文仲同一个时代,曾做过鲁国的法官,主持公道,坚持“以直道事人”,多次遭小人告状被撤职。有人对他建议道:“夫子您德高望重,不可以离开鲁国另谋高就吗?”柳下惠朗声回答:“我这样正直工作的人,到哪里去也会得罪小人遭到撤职的。如果不能正直工作,我又为什么要离开我的国家呢?”[25]虽然臧文仲不重用柳下惠,但当时鲁国国君鲁僖公对柳下惠非凡的治国才能还是非常了解的。鲁僖公得知齐国国君齐孝公亲自率军进犯鲁国的消息时,首先想到了柳下惠,特地让柳下惠的弟弟展喜去向哥哥柳下惠请教针对齐孝公的退兵之策。展喜最终根据哥哥柳下惠所授外交辞令打动了齐孝公,成功劝齐国退兵。这个故事在《左传》《国语》中,都有类似记载,尤其是《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就有“展喜犒师”的精彩故事介绍。孔子对柳下惠德行才能非常欣赏,曾为其打抱不平道:“臧文仲大概是个做官不管事的人吧!他明明知道柳下惠德行贤良,却不给他官位施展才华。”[26]
颜回听了孔子对臧文仲和臧武仲“成人之行”的评价分析,可以说是颠覆了他以前的认知,更加体会到了孔子为政以德学说的博大精深了。[27]
亲爱的读者,孔子对颜回的最高评价是什么呢?请您继续品读孔子赞赏“贤哉回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