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德让良田
冉耕在跟随孔子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喜欢孔子讲授的《诗》的篇章。由于他名为“耕”,所以特别喜欢《豳风·七月》这首叙述西周农民一年到头从事耕田劳作的叙事诗。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bìbō),
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
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sì),
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
馌(yè)彼南亩,
田畯至喜。
他诵读完《七月》这一节后,为同门娓娓解释道:“每年七月,火星西落;每年九月,要做衣裳。十一月的天气,吹来寒冷的北风;十二月的天气,已是寒风刺骨。农人连天热短衣都没有,忧愁怎么度过寒冬。正月的时候,要把农具修好;二月的时候,农人就忙于下田干活,全家老少都忙碌,把饭带到田地边,巡视的农官看到了,感觉丰收在望,喜气洋洋。”他进一步发挥道:“国家兴亡,根在耕种。风调雨顺,百姓方能丰衣足食。管子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治国的根本。”
孔子非常赞同冉耕的观点,教导弟子们:“冉耕强调农业耕种对国家的根本作用,我十分赞同。若耕种为根,则仁德为本。就是你们每个村落居住的地方,也要有仁德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算得上明智呢?”[3]
冉耕所在的村庄耕田,有一个三年轮种抓阄的乡规。冉耕跟孔子学习的这一年,正好赶上村里轮种抓阄。抓到村东最贫瘠地块的那户人家耍赖,死活不同意,弄得大伙春耕无法进行。
冉耕就和弟弟冉雍一起向父亲建议,拿自家抓到的好田与那家换种。冉离一听就火了,坚决不同意。于是冉耕就把从孔子那里听来的“舜耕历下”的美德故事,讲给全家人听。
说古代有一位叫舜的圣人,他劳作过的地方,都能兴起互相帮助的风尚。舜在历山耕作,历山人就学会谦让地界;舜在雷泽捕鱼,雷泽人就学会谦让捕鱼的位置;舜在黄河边制作陶器,就没有粗制滥造的人了。[4]
冉耕恳请父亲带领家人发扬大舜的美德,做“里仁为美”的先行者。在冉耕兄弟和公西氏的反复劝说下,冉离终于被说动了,答应了冉耕的请求,解决了乡亲们遇到的耕种换田这个难题。
亲爱的读者,冉耕一家“德让良田”的佳话,在当地乡邑传扬开来。当得知这是孔子的教育成果时,乡亲们对孔门弟子更加佩服起来,前往曲阜拜师孔子的弟子越来越多了。请您继续品读“伯牛有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