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修《春秋》

85 助修《春秋》

子夏在向孔子学《易》的过程中,还和颜回、子游、子张等孔门优秀弟子协助孔子完成了他晚年最重要的一项文化事业,那就是编修《春秋》。

孔子毕生以辅佐周成王振兴周王朝的周公为自己的施政楷模,以克己复礼为己任,致力于恢复西周时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礼的旧有社会秩序。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他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商纣王,并创制礼乐文化典章制度。因其采邑在周,爵位上公,故称周公。只是孔子所处的时代,诸侯争霸,大国欺弱,小国自危,没有哪位诸侯国的当政者愿意接受他仁义礼乐治国的理念,才导致他十四年周游列国处处碰壁,一无所成。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面对各国战乱频繁、没有国君大臣施政儒家学说的无奈现状,曾对颜回、子夏、子游和子张等弟子哀叹道:“我衰老得好厉害呀!我有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38]

尽管如此,孔子仍保持着他对自己创建的儒家学说的坚定自信,并认为他的大同社会的理想是有历史根据的。他对子夏等弟子表达了他新的想法:“社会发展,终须以史为鉴;后人治国,仍应尊卑正名。我想和我最敬重的好友鲁国史官左丘明合作,以儒学理念编修鲁国《春秋》,以向后世彰明我的治国为政理念。言偃、卜商尤善文学,颜回、颛孙师博学多识,都可助为师一臂之力。”

于是,子夏接受孔子委托,挑选了十四名年轻优秀的孔门弟子,带领他们来到周国史馆借抄史书。在子夏的主持下,废寝忘食,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大家就抄录了一百二十国史书,然后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运送回鲁国。正好孔子在鲁国史官左丘明协助下,也大体拟定了《春秋》史书的起始年份和鲁国国君更替框架。

子夏回来后,就全身心投入协助孔子编修《春秋》的工作中。孔子对照鲁国史书和子夏带回来的各国史书口授,子夏独自承担起了《春秋》文本的刻写工作,充分感受到了孔老夫子对《春秋》那种从未有过的严谨编修态度,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要掂量斟酌,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亲爱的读者,子夏还为孔子编撰《春秋》做了哪些贡献呢?请您继续品读子夏敬遵师命“传承《春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