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回何敢死

6 回何敢死

孔子周游列国到的第一个国家是卫国。

卫灵公虽然表面上对孔子礼遇有加,但并不真心认同孔子的仁义礼乐治国之道。卫灵公身边的奸臣见风使舵,便向卫灵公诬告孔子及其弟子对卫国有不轨企图。卫灵公多疑,就派人监视孔子和他弟子的行踪。孔子苦恼得不到卫灵公的信任,就带领弟子离开卫国,想到陈国游说陈湣公施展周公治国之道。他们途中路过卫国边境一个叫匡的地方。当车子行进到匡地城墙的时候,那个为孔子驾车的叫颜刻的弟子,扬起马鞭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城墙缺口说:“以前鲁国奸臣阳虎带领军队路过匡地,就是从那里打开缺口攻进去的。”孔子最不喜欢阳虎不讲仁义、粗暴狡诈的作为,皱着眉头没有回应。

说起鲁国季氏家臣阳虎,可以算得上鲁国政坛上与孔子人品截然不同的反面人物了。阳虎专权不择手段,唯利是图;孔子为政以德,齐之以礼。孔子十七岁母亲去世那一年,听说鲁国执政大臣季氏宴请鲁国贵族士子。认为自己是鲁国名将叔梁纥后代的孔子,便兴冲冲地来到了季氏门前。此时阳虎已经做了季氏家臣,拦住了孔子,说他不在季氏邀请之列,孔子只好悻然而归。[18]

后来孔子开办私学,广收门徒,名声渐起,社会威望越来越大,野心膨胀的阳虎控制了刚接替父亲季平子位置的季桓子,想做鲁国执政大臣,就想召唤孔子来协助自己收买人心。

孔子对阳虎无视君臣之道的乱国行径非常不齿,对阳虎采取避而不见的办法。诡计多端的阳虎,派人给孔子送了一头蒸熟的小猪。按照当时“来而不往非礼也”的礼仪,孔子必须到阳虎家回礼致谢。孔子不想见阳虎,便趁阳虎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

可非常不凑巧,孔子竟然在去阳虎家的路上,与坐车出行的阳虎不期而遇了。阳虎便使出了拉拢孔子的本事,招呼孔子近前道:“请过来,我同你说话。”

阳虎看到孔子走了过来,继续说道:“你自己有一身的本领,却听任国家的事情糊里糊涂,这可以叫仁爱吗?”

阳虎没有听到孔子回答,便自己接口道:“这是不可以的——你这个人喜欢做官,却屡屡错过机会,这可以叫作聪明吗?”

阳虎没有听到孔子回答,便又自问自答:“这是不可以的。时光一旦流逝,就不再回来了呀!我这样主动邀请你出来做官,你到底是什么态度啊?”

孔子感觉实在不好直接拒绝,就搪塞道:“好吧,我可以考虑做官了。”[19]

孔子回去仍然使用拖延战术,直到阳虎乱国行径失败,逃奔齐国和晋国后,他才名正言顺地走上了鲁国政坛,开启了他一生中短短五年的为政辉煌生涯。

阳虎以前带领鲁国军队暴虐匡人,匡人一直没有忘记。这次颜刻与孔子的对话,恰巧被匡地的一个百姓听到。这个百姓听说了阳虎的名字,再看车中孔子高大威猛,状似阳虎,就以为是阳虎又带人来攻打匡地了,于是立即向匡地驻军首领简子报告。

匡地长官简子对阳虎以前暴虐匡人恨之入骨,于是趁着夜幕悄悄派兵包围了孔子师徒休息的驻地,意图活捉“阳虎”。这天晚上,颜回睡觉前仍然把孔子白天讲的《诗》《书》内容反复吟诵,睡前小解的时候发现驻地异常,连忙叫起子路,迅速和大家对院门及四周院墙做了警戒。

孔子面对颜回的报警,并没有显出太大的惊慌,从容应对道:“我们不是来与匡人为敌的,只是路过。天亮向他们解释清楚,是会放行的。”

天亮后,孔子让子路负责驻地警卫,委托颜回陪同子贡与匡人交涉。匡人长官简子知道了来人是鲁国人后,更加怀疑是阳虎派来迷惑自己的,立即让人捆绑颜回做人质关押起来,让子贡回去向孔子传话。匡人继续围攻孔子驻地,威胁孔子师徒,让他们把“阳虎”交出来。

孔子一看问题不好解决,立即派子贡趁夜离开,到卫国首都求助军事大臣、孔子的好友宁武子。宁武子正为孔子离开卫国着急担忧,听闻孔子匡地被围,立即派人以国君名义下令匡人放行。

此时,匡地兵士已经与孔门弟子颜刻发生了小规模冲突,吃了点小亏。此刻他们不得不执行卫君命令,就先把孔子师徒放行,将颜回暂行扣押。

此时,孔门师徒已经被困多日,所以子路立即护送孔子和弟子们启程赶往蒲地。孔子担心颜回,年轻勇敢的子夏(卜商,字子夏)主动提出留下。侦察一夜后,第二天凌晨,子夏趁着看守困倦,终于成功解救出了颜回。[20]

当颜回和子夏赶到蒲地见到孔子,又是三日之后了。孔子见到颜回,紧紧抓着他的手腕,端详着颜回消瘦疲惫的脸颊,心疼地说:“你才二十七岁,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候,又是我最喜欢的弟子。我很担心,担心你已经被匡人害死了。”

颜回望着孔子,抽出手腕,恭敬施礼道:“上天弘扬正道,夫子您还在历经磨难推行周公之道,‘回何敢死’?”[21]

孔子听后点点头,坚定地对弟子们说道:“周文王已经死去,周代的礼乐制度不都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人承担起维护它的责任。上天都没有要消灭周代的这些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22]

亲爱的读者,读了“回何敢死”这则颜回成长的感人故事,您是否认为只有经历了磨难的人,才会意志弥坚,愈挫愈勇?那么,您是否想了解颜回跟随孔子回到鲁国后的成长故事呢?请您继续品读颜回向孔子请教“为邦之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