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葬于高元

17 葬于高元

据传孔子去世后,闵子骞为其守墓三年。之后,闵子骞为避战乱,从鲁国曲阜迁至楚国棠邑。当时同来的还有孔门七十二贤中的樊迟和宓(fú)子贱。闵子骞定居的地方,与樊迟和宓子贱的住处相距不到五里,故有“五里三贤”的美称。

历史上对闵子骞生卒年份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公元前536—前487年,一种是公元前536—前447年。前一种说法意味着闵子骞五十岁去世,也就是说死于孔子之前。《论语》《孔子家语》中对先于孔子去世的冉耕、颜回和子路都有明确的记载,闵子骞位列孔门十哲,如果死于孔子之前,肯定会有体现的。因此,此说不足信。后一种说法依据充分,一是据闵氏族人口碑,闵子骞曾为孔子守墓三年;二是《济宁直隶州志·卷八·人物志·闵子世家》载,闵子骞于鲁悼公十九年(即公元前447年)冬十月卒,终年虚岁九十。

至于闵子骞死后的墓址,说法纷纭。《闵子世家》记载:河南的范县以及安徽的宿州等地都有闵子骞墓,并特别写明山东的闵子骞墓位于齐州历城东五里,即现在济南洪楼一带。这和闵子骞葬于高元的传说高度吻合。

闵子骞的儿子闵沃盈,眼看父亲病危,就询问父亲道:“您德高望重,对于仙逝之后的安葬处所,请明示孩儿。”病重中的闵子骞嘱咐儿子:“我死后,你就带着家人,将我的棺椁抬到一个叫‘高元’的地方,下葬就行。”闵子骞死后,闵沃盈就按照父亲的嘱咐,和家人一起,抬着父亲的棺椁,寻找叫“高元”的地方。

当来到济南柳家店时,天近黄昏,大伙又累又饿,于是便把棺椁放下,在柳家店住下了。这天夜里,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一直刮到第二天清晨。闵沃盈出门时发现,放棺椁的地方堆起了一个高大的土丘,土丘是昨晚刮旋风时留下来的。再一打听,原来埋葬父亲棺椁的地方就叫“高元”。闵沃盈认为这就是父亲说的穴地,于是祭拜一番后,便带着家人回去了。

据专家学者考证,“高元”即为今济南洪楼一带,位于闵子骞路百花公园西侧的崇孝苑(亦称“闵子祠”),内有闵子骞墓,为宋熙宁七年济南太守李肃之所建。祠内有碑,刻有苏辙撰写、其兄苏轼手书的《齐州闵子祠堂记》五百余字,并有御题闵子祠匾额“躬行至孝”。

亲爱的读者,孔门十哲中,闵子骞以至孝德行位列孔门十哲第二位。他是“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9]的典型文化先贤,一生不慕官场虚荣,始终崇尚节俭。读罢闵子骞的故事,您对他“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的孝心表白,做何评价?您对他“仍旧贯,如之何”[10]的修建长府建议,是否由衷赞许?相信大家只要把闵子骞这种孝心生仁、崇尚节俭的美德贯彻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就一定会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现代君子。

【注释】

[1]参见《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第5章。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2]参见《论语译注·里仁篇第四》第5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参见《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第14章。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4]参见《论语译注·雍也篇第六》第9章。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5]参见《论语译注·学而篇第一》第5章。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参见《论语译注·微子篇第十八》第4章。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7]参见《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第13章。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8]参考《孔丛子·卷一·记义第三》。

[9]参见《论语译注·学而篇第一》第2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0]参见《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第14章。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