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见证博学
子夏跟随孔子在陈国的时间里,陈国边境很不安宁,在楚国和吴国的博弈中左右为难。倒向楚国,吴国就出兵侵犯;臣服吴国,楚国就派军发难。子夏就是在这样的动荡环境中,追随孔子在陈国学习三年,不光打下了深厚的儒学功底,还亲眼见证了孔子的博学广识。
有一天,子夏在陪侍孔子时,向孔子请教他多日不得其解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陈国如何维持在吴国和楚国之间的平衡,避免两国征伐,壮大自己的国家实力?孔子向子夏介绍了从前郑国执政大臣子产成功施政的经验。子产六十多年前成为郑国的执政大臣时,郑国也像现今的陈国一样,都是小国。郑国夹在晋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常常遭到晋、楚两国的责难甚至攻伐。子产执政后,对内为政以德,广开言路,重视民生,赢得了郑国上下一致的民心。子产对外,发挥他和几位大臣的外交才智,与晋国和楚国周旋应对,要求合理纳贡,赢得了晋、楚的尊重,为郑国发展赢得了和平的外部环境。孔子说到这里,对子夏感慨道:“今陈国与郑国当年的处境,是多么相似啊!陈国国君如能重用我和你们众弟子,我们也能像子产振兴郑国一样,为陈国赢得吴国和楚国的尊重,则陈国就可以实施仁义治国之道了。”子夏听到孔子的这些教诲,对孔子的治国才能就更加佩服了。
这时有人通报陈湣公派人前来请教孔子。子夏把来人迎进孔子房间,见来者手托一柄一尺八寸长的箭杆,箭杆上有一只被射穿身体的鹰隼,奇怪的是箭头是石头做的。这种箭头子夏可是第一次见到。来人马上说明了国君派他来请教孔子的问题:这个石质箭头,有什么来历呢?孔子接过箭杆,端详了一番,肯定地说道:“这箭是有来历的。它是北方肃慎国的。从前周武王平定天下,各国都有贡物。肃慎国就进贡了这种箭。后来周天子又把远方的贡物分给同姓国家,为的是叫人不要忘记边疆。我曾看到有文字记载这种箭分给了陈国。如果不能确认的话,可以派人到贵国保存古物的库房查一查。”陈湣公派人一查,果然有。[16]陈湣公和他的大臣们,还有子夏在内的孔门弟子们,对孔子的博学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转眼到了公元前489年,吴国大举进攻陈国,楚国派兵支援陈国。陈国夹在吴、楚两个大国之间,顿时又陷入混乱状态。
亲爱的读者,子夏和其他孔门弟子,又该跟随孔子周游到何处去呢?请您继续品读子夏“随师奔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