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子哭之恸
孔子晚年归鲁后,看到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担心后世仁义之道不行,非常忧虑地对弟子们说:“我还有一件大事没有做成啊!君子最担忧的就是死后没有留下好的名声。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用什么贡献给后世,留下好的名声呢?”于是,孔子回到鲁国不久,就开始了对影响中国几千年为政之道的著作《春秋》的编撰。[33]
辅助孔子编撰《春秋》最主要的弟子有两位,一位是颜回,另一位是子夏。颜回作为孔子最器重的弟子,帮助孔子翻阅各国史书,校勘之前240余年春秋时代公侯更替、政务举措、外交会盟、军事征伐等各方面重要事件的记载文献,以便为孔子提供编撰《春秋》的重要素材。颜回担心别人做事不够细心,几乎承担了搜集历史资料的全部工作。颜回看到孔子拖着年迈身躯,不知疲倦地斟酌思量时,就深切地感受到,孔子要在有生之年完成《春秋》这部扛鼎之作的迫切心情,因此,颜回也不顾自己病弱劳顿,倾力辅佐孔子编撰《春秋》。
公元前481年的深秋季节,气温骤降。颜回因为夜间工作劳顿,感染伤寒,一下子病倒了。他太累了,陪伴孔子编撰《春秋》的三年时间,熬尽了剩余的黑发,也和比他大三十岁的孔子一样满头白发了。他骤然病倒,牵动着孔子的心弦。七十一岁的孔子,带着子路、冉求、子贡、子夏等弟子,前来探望病重的颜回。孔子在颜回父亲颜路的搀扶下,来到颜回躺卧的床前,拉着颜回的手,望着他消瘦的面孔,闪动着满眼的泪花,安慰道:“君主聘用就施展治国之道,君主不用就奉行隐身之道。只有你和我,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吧![34]天佑善人,你会好起来的。”
颜回想努力挣扎着坐起来向孔子行礼,可是他太疲惫、太无力了,只好半躺在床上,望着一众同门,急速喘息着说道:“夫子,我曾说过‘子在,回何敢死’的肺腑之言,现在看来,我是真的不行了。各位同门,我一生追随夫子,荣幸之至。我抬头仰望夫子,就越加感受到夫子德行的高大;我钻研夫子学问,就越加体会到夫子学问的高深;眼看自己学问有了进步,对照夫子的教诲要求却又落在了后面。夫子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用各种历史文献来丰富我的学识,又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能够独立地工作。可想要再向前迈进一步,又不知道怎样着手了。[35]各位同门,我虽无福气继续追随夫子为学修身,还请大家继续追随夫子光大儒学事业。我的后事,请遵照夫子教导,依礼行事。”颜回说完,就进入弥留状态,永别了孔子和他的同门。孔子握着颜回逐渐失去体温的手腕,极度悲伤地仰天痛哭起来:“唉,我最好学的弟子离我去了!唉,我的学说又能传给谁啊!唉,这样的善人竟也不能长寿!这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啊!这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啊!”[36]
子贡看到孔子哭得这样伤心,赶忙劝慰道:“夫子,您太伤心了,请节哀保重。”孔子边哭边诉:“我真的是太伤心了。我不为颜回这样好学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37]子贡连忙安排人照顾陷入悲痛的孔子回去休息,接着就和子路、冉求等孔门弟子商量颜回的葬礼事宜。
颜回父亲颜路送孔子回府,不好意思地请求道:“夫子,您最喜爱的弟子就是我儿子了。我想把他的丧事办得体面一些。只是我家里的贫穷您是了解的,想卖掉您的车子为颜回置办一副棺木外椁(guǒ)。”孔子听了,抑制住悲痛的心情,抱歉地回答:“颜路啊,咱俩终生为友,都有儿子。不管他们才能如何,都是自己的儿子。你是知道的,我的儿子孔鲤去年死了,也没有棺木外椁。我不能卖掉车子步行来替颜回买棺木外椁。因为我曾做过大夫,参与朝事是不可以步行的。颜路啊,咱们儒家丧事讲究因财而异,不提倡举债攀比啊!请你回去告诉端木赐,要量力量财而行,不可奢华厚葬。”[38]
颜路回到家,向正在商办颜回丧事的子贡、子路、冉求等人讲了刚才和孔子交流的情况。子路一听就忍不住喊道:“夫子家贫,我们怎能让他卖车呢?咱们弟子情深,对颜回最为佩服。我建议大家凑足费用,为夫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举办一场隆重体面的葬礼,彰显儒家的仁义风采。”冉求赞同道:“是该为颜回举办一场隆重体面的葬礼。去年咱们就想为夫子的儿子孔鲤办一场隆重的葬礼,遭到夫子拒绝。现在咱为同门举办隆重葬礼,就不要受夫子约束了吧?”子贡接话道:“夫子所说按照儒家之道,根据家庭财力,量力举办葬礼,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规则。不过,这几年咱孔门弟子,振兴鲁国政坛贡献突出。我们通过颜回隆重的葬礼,彰显咱们孔门学派影响,我想会得到鲁国君臣支持的。”子贡的决定,得到了同门弟子,特别是颜回门下弟子的一致赞同。
颜回的葬礼,牵动了鲁、卫、齐等国赞同儒家学说主张的大夫、名人的关注。鲁国上至鲁哀公,下至季康子、孟懿子等大夫,也纷纷派人前来吊唁。卫、齐等国崇尚孔子儒家学说的大夫、学者,也纷纷派使者或家臣前来吊唁。子贡、冉求等人不仅出资为颜回购置了精致的内棺,还为颜回配置了厚重结实的外椁。出殡那天,前来参加葬礼的各路人等足有数百人。孔子看到颜回隆重的葬礼时,已经来不及阻止了。孔子在颜回葬礼之后,更加伤心了,痛苦地说道:“颜回啊!你看待我好像看待父亲,我却不能够像对待儿子一般看待你。你超出家庭财力的厚葬安排,不是我的主意呀,是你那班同门干的呀!”[39]
亲爱的读者,颜回去世后,孔子还一直沉浸在对颜回的追忆中。他经常对来访的鲁国君臣和接受他教化的弟子们谈起颜回。请您继续品读孔子“追忆颜回”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