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拜师孔门

24 拜师孔门

公元前515年的重阳节那天,鲁国的国都曲阜,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大道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这一天,三十七岁的孔子刚刚从齐国回来,他初期的弟子们纷纷来到孔子宅院向老师问候请教。有颜回之父颜路,有曾参之父曾晳,有陪孔子赴周拜访老子的贵族弟子南宫敬叔,还有跟随孔子从齐国归来的弟子子路等。正在大家津津有味地交谈之际,门客向孔子通报,说有一位青年带着两位弟弟前来孔子门下拜师。

子路最是热心,立即为孔子安排新生拜师仪式。就见一位二十来岁的端庄青年,后面跟着一位十五六岁的虔诚少年和一位六七岁的俊俏童子。为首的这位端庄青年手持三份束脩,向孔子及其陪侍弟子自报家门道:“我们弟兄三人都是鲁国陶邑冉姓人氏,我姓冉名耕,字伯牛。”接着,指着后面的少年和童子继续介绍:“这位是我的大弟弟,姓冉名雍,字仲弓。这个童子,是我的小弟弟,姓冉名求,年纪幼小,尚未有字。父母本命我和弟弟冉雍前来拜师,无奈小弟冉求好学心切,执意同往,所以就一块前来拜师了。”说完他就恭立一旁,等待孔子问话。

孔子端详着刚登门的弟兄三人,越看越喜欢。兄长,端庄仁厚;长弟,虔诚内敛;幼弟,眉眼聪慧。他问长弟冉雍道:“你来拜师,是听从父母之命,还是自愿前来?说说你的志向吧。”

冉雍迈前一步,躬身施礼后答道:“我和长兄冉耕的慈爱继母公西氏,听闻夫子设教阙里[1],仰慕夫子君子品德,督促我们弟兄前来拜师求学。我在陶邑学馆诵《诗》学《书》数年,仰慕尧舜圣贤之道,想进一步增进学问。我们兄弟三人一直仰慕夫子学识道德,都愿拜学夫子门下,发扬光大尧舜圣贤之道。”

孔子听后非常欣赏地说:“我很高兴门下又添新人,儒学更加兴盛。你与兄长冉耕,我就收下了。至于你幼弟冉求,待他学至十五六岁,再来拜师不迟。”

亲爱的读者,读了冉雍拜师孔子的故事,您是否可以从中看出,主动学习才是学有所成的关键因素。那么,冉雍在孔子门下是怎样学习的呢?请您继续品读冉雍“请教仁道”于孔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