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追忆颜回

10 追忆颜回

颜回之死,给孔子的精神世界带来巨大的打击。颜回去世的那一年,孔子常常向来宾和他的弟子追忆评价颜回优秀好学的品质。

鲁哀公向孔子这位受人尊敬的国老请教治民之道来了。鲁哀公问:“我作为国君,很想学习治民之道。请问夫子,要做些什么事情才能让百姓信服呢?”孔子恭敬地回答:“国君有此爱民之心,仲尼替百姓高兴。请您把正直的官员提拔上来,放在邪曲的官员之上,这样治理国家,百姓就会信服了;若是把邪曲的官员提拔上来,放在正直的官员之上,这样治理国家,百姓就难以信服了。”[40]鲁哀公继续向孔子请教道:“现在夫子的弟子纷纷在鲁国从政,都是可以继续提拔的正直官员啊!我特别想问,您的弟子中,哪个是最好学的?”孔子马上就想到了刚去世的心爱弟子颜回,满怀痛惜地回答:“我的弟子中,只有一个叫颜回的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他从来不拿别人出气,也不犯同样的过失。让我最心痛的是他不幸短命早死了。我现在的弟子中已经没有颜回这样好学的人了。我再也没听说过称得上好学的人了。”[41]

季康子来向孔子这位受人尊敬的国老请教民众和睦之道来了。季康子问:“我作为鲁国执政大臣,一直想促进鲁国民众的和睦。请问夫子,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尽心尽力且互相劝勉,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虽然对季康子架空鲁哀公独霸鲁国朝政不满,但对季康子想真心治理好鲁国还是比较赞同的,于是指导季康子道:“你是执政大臣。你对待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的政令也会严肃认真。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民众就会对你尽心竭力。你提拔正直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他们也就会相互劝勉了。”[42]季康子感谢孔子道:“多谢夫子为鲁国培养了许多正直能干的弟子。我想询问,你的所有弟子中,谁是最用功好学的?”孔子还是马上就想到了刚去世的弟子颜回,一脸伤感地回答:“在我所有的弟子中,只有一个叫颜回的最是好学,不幸短命死去。现在就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弟子了。”[43]

子贡带着冉求、子路、子游、子张(颛孙师,字子张)、子夏、曾参等弟子来看望孔子,劝慰孔子不要因为痛惜颜回去世损伤了自己的健康。孔子振奋精神,对他们教诲道:“现在你们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弟子。我对你们教导弟子最担忧的是:品德不能得到培养,学问不能常常讲习,听到仁义之道却不能亲身实践,发现缺点不能自觉改正。[44]想想颜回,才是你们大家学习的榜样,他的心能够做到长久地不离开仁德。你们刚收的那些弟子,只是短时间偶然想起一下罢了。”[45]

子贡连忙向孔子表态道:“我和子路等弟子一定谨记夫子教诲,时时处处学习颜回好学与仁德的品质。夫子,我想向您请教,咱们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礼制,国君大夫都不参加,已经是有名无实了。为此每月宰杀一头活羊也挺浪费。我和冉求商量,可否去掉这项仪式,不杀活羊呢?”孔子听了,面色凝重地教导子贡道:“赐啊,周公之道,贵在以礼治国。你好像是可惜那只羊,我却舍不得废掉告祭祖庙之礼啊!”[46]孔子说到这里,想到颜回遇到这样的情况,肯定不会提出这样的废礼建议,便问子贡道:“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子贡听了,心里一惊,知道是自己刚才提出的建议,受到了孔子的反对,便立即避席拱手对答:“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演知道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我一定接受夫子您的建议,继续保留告祭祖庙杀羊礼制。”孔子听后,满意地点点头道:“赐啊,你是我优秀的弟子。不光你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要继续努力啊!”[47]

孔子对着前来探望他的众弟子,语重心长地教诲道:“多谢大家前来劝慰我。我的确是对颜回太难忘怀了。始终愿意听我说话的,大概只有颜回一个人吧![48]可惜他不幸早死了。他活着的时候,我只看见他不断地进步,从没有见他停止过。[49]希望你们要把颜回作为榜样,让你们的弟子永远向他学习。”

亲爱的读者,孔子的所有弟子之中,颜回能够紧随孔圣人,被后世尊为“复圣”,可见颜回道德之高、品格之优、仁爱之至。读罢孔门十哲中颜回成长的系列故事,您的心情是意犹未尽,还是怅然若失?颜回在您心目中,是否是一个守礼好学的孔门优秀弟子?如果我们大家也能像颜回一样不慕虚荣,一心乐学向善,必会学有所成。

【注释】

[1]束脩:干肉的意思。束,量词;脩,干肉。古代常用来做初次拜见的礼物,自孔子开始成为弟子拜师“学费”的称谓。

[2]《书》:即《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大部分。《尚书》最初简册很多,经孔子整理后,选出百篇,纂辑成“训典”“故志”“语”。孔子即以此书教育弟子从政之道,儒家把它列为经书。

[3]参见《论语译注·公冶长篇第五》第6章。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4]参见《论语译注·述而篇第七》第25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5]参见《论语译注·学而篇第一》第6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参见《论语译注·八佾篇第三》第22章。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7]参见《论语译注·宪问篇第十四》第16章。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8]参见《论语译注·宪问篇第十四》第17章。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9]参见《论语译注·颜渊篇第十二》第1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0]参考《孔子家语通解·卷第九·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11]参考《左传·哀公六年》。

[12]本故事参考《孔子家语通解·卷第五·在厄第二十》。

[13]参见《论语译注·公冶长篇第五》第26章。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4]参考《孔子家语通解·卷第二·致思第八》。

[15]参见《论语译注·颜渊篇第十二》第11章。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6]参考《孔子家语通解·卷第五·在厄第二十》。

[17]参见《论语译注·为政篇第二》第9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8]参考《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

[19]参见《论语译注·阳货篇第十七》第1章。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20]参考《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

[21]参见《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第23章。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22]参见《论语译注·子罕篇第九》第5章。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23]参见《论语译注·卫灵公篇第十五》第11章。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24]参见《论语译注·宪问篇第十四》第14章。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25]参见《论语译注·微子篇第十八》第2章。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26]参见《论语译注·卫灵公篇第十五》第14章。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27]本故事参考《孔子家语通解·卷第五·颜回第十八》。

[28]参见《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第19章。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29]参见《论语译注·学而篇第一》第15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30]参见《论语译注·宪问篇第十四》第10章。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31]参见《论语译注·雍也篇第六》第11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2]参考《孔子家语通解·卷第五·颜回第十八》。

[33]参考《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

[34]参见《论语译注·述而篇第七》第11章。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35]参见《论语译注·子罕篇第九》第11章。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36]参见《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第9章。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37]参见《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第10章。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38]参见《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第8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39]参见《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第11章。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40]参见《论语译注·为政篇第二》第19章。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41]参见《论语译注·雍也篇第六》第3章。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42]参见《论语译注·为政篇第二》第20章。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43]参见《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第7章。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44]参见《论语译注·述而篇第七》第3章。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45]参见《论语译注·雍也篇第六》第7章。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46]参见《论语译注·八佾篇第三》第17章。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47]参见《论语译注·公冶长篇第五》第9章。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48]参见《论语译注·子罕篇第九》第20章。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49]参见《论语译注·子罕篇第九》第21章。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