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再次离卫

74 再次离卫

卫灵公郊迎孔子之举,让孔子很感动,以为卫灵公要重用自己、振兴卫国了。可是他在蘧伯玉大夫家安顿下来,带着新收的卫国弟子子夏兴冲冲地进宫与卫灵公君臣答对时,却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卫灵公深恐逃到晋国的大儿子蒯聩在自己百年之后回国作乱,为了能让南子生的儿子郢继承自己的君位,他急切地向孔子请教道:“先生,我已年老,一直考虑身后继位问题。我很想让我与夫人南子的儿子郢继位,可是行刺夫人南子的逆子蒯聩,逃到晋国后贼心不死,一直谋划着回国继位。所以,我想请先生为我谋划出兵偷袭晋国,除掉逆子蒯聩。如果成功,我将聘先生为国师,辅佐郢继位治国。”

孔子对于兵阵之事,并非外行。当年自己在鲁国为相“隳三都”时,面对公山不狃叛军攻到国都,把三桓和国君逼至季桓子府武子台的险境时,就非常镇静,指挥两员大将申句须、乐颀巧妙地击退了叛军的进攻。现在卫灵公这种纠缠于宫室亲族之间的纷争,出师无名,难有正义可言。如果他答应,就完全违背了他所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8]的为政理念,必会陷于不仁不义的境地。孔子听罢卫灵公的军事请求,直接推辞道:“外臣无能。仲尼对于礼仪方面的学问,经常听闻演习;对于军队征战列阵的学问,从来就没有学习过。仲尼无法实现您的愿望。”卫灵公听到孔子如此的推脱态度,就打消了要重用孔子的念头。年轻的子夏透过孔子与卫灵公的交流,感受到了孔子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的圣人情操,对孔子宁可失去高位也不介入国乱的儒家之道,充满了钦佩之情。孔子看到卫灵公不想启用自己治理卫国,满腹失望,带着弟子们又一次伤心地离开了卫国。[9]

子夏从此紧紧追随在孔子身边,陪伴孔子周游列国整整十年,一直到公元前484年孔子回到鲁国。

亲爱的读者,子夏在孔子身边是怎样受教的呢?请您继续品读子夏跟随孔子“潜心学《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