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研《易》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动荡生活中,曾对弟子们说过:“如果能让我多活几年,五十、六十岁的时候继续研习《易》学,我就不会有大的过失了。”[34]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主要投身到整理文献、编撰《春秋》等文化教育事业上,有了一定的闲暇时间,便对《易》做了更深入的研读。为了深入研究这部奇书,以便给弟子传授,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绳子都磨断了多次,不得不换上新牛皮绳子。这就是“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典故的来历。[35]《易》汉时统称《周易》,主要由《易经》与《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六十四卦内容,据传是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时期根据伏羲八卦演绎而成;《易传》又称“十翼”,由《文言》、《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说卦》、《序卦》和《杂卦》组成,据传是由孔子解说《易经》六十四卦,以子夏为首的弟子们记录编写而成。[36]
孔子知道子夏对《易》学研究非常痴迷,就经常让子夏陪侍他研读《易》学。有一天,子夏陪侍孔子读《易》。孔子读到《损》《益》二卦时,长长地叹了口气。子夏避席问道:“请问夫子,因何感叹?”孔子答道:“那些谦虚的人,一定会有所补益;那些自满的人,必然会有所缺失。我因此而感叹。”
子夏问:“难道通过学习不能有所补益吗?”孔子教诲道:“你说的是学问的增长,而不是‘道’的增加。道越是增加,自己就会越感到不足。学者如果能够认同个人不足甚多,以谦虚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指教,就能达到盈满的程度。凡是自满而又能保持长久的人,是不曾有过的。比如从前尧登上治理天下的位子,仍然诚信恭敬地待人,能够用谦让的态度对待臣下,因此千百年来名声日盛,到了今天更加显著。夏桀、昆吾自满而没有限度,恣意妄为,不加节制,斩杀老百姓如同割草一样,天下人讨伐他们如同诛杀独夫民贼,所以千百年来罪恶越发彰显,到了今天也没有消失。由此看来,你们这些跟我学习的弟子们,如果走在路上,就要让年长者先走,不要抢先。如果乘车,遇到三个人就应该下车,遇到两个人就应该扶轼而立,以示敬意。调节盈满和空虚,不让自满情绪发生,就能保持长久。”子夏听了这些教导,心悦诚服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声:“我请求记下您的这番教诲,告知我的同门,并和大家终身奉行。”
子夏跟随孔子对《易》进行深入研究,成为孔门精通《易》学的首席弟子。孔子晚年曾对曾参说过:“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并对曾参解释道:“卜商喜欢与比自己贤能的人相处,而端木赐喜欢与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相处。与贤能的人相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是与之同化了;与不如自己好的人相处,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也是与之同化了。”[37]
亲爱的读者,子夏还会协助孔子进行哪方面的学术研究呢?请您继续品读子夏“助修《春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