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正冠就义

64 正冠就义

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宫廷内乱。原来卫灵公在世的时候,太子蒯聩谋害卫灵公夫人南子失败,逃到了晋国。卫灵公去世后,夫人南子就按照自己儿子的意愿,立卫灵公的孙子也就是前太子蒯聩的儿子辄为国君,就是“卫出公”。可是逃到晋国、已被卫灵公废黜太子之位的蒯聩还想回来继位,于是在晋国执政大臣赵简子的支持下,在儿子已继位十二年的时候,蒯聩与当时卫国执政大臣孔悝的母亲勾结,秘密回到卫国,强迫执政大臣孔悝转而支持自己继位为国君。

当时孔子的弟子高柴跟随子路在卫国为官。子路在回卫国途中听说蒯聩作乱的消息,就迅速赶往卫国。刚到城门,正好碰到师弟高柴从城里逃出来。高柴劝说子路道:“咱们的卫国国君已经携带宝器逃往鲁国,国君父亲与执政大臣孔悝的母亲逼迫孔悝共同反叛现任国君辄。现在城门已闭,也不是咱们臣子能管得了的。您还是和我一块回鲁国吧。”子路此时却大义凛然:“吃着人家的俸禄,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灾难。”

子路奔到孔悝府邸的高台下,得知蒯聩已把孔悝绑架到高台上面,正在威逼孔悝支持他继位国君。子路了解到这些情况,急中生智,想先把孔悝救下来,就向蒯聩大声喊道:“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这样你就可以继位国君了。”其实,子路是想用这个办法救出他的主人孔悝。但蒯聩不听,子路就威胁说要放火烧台。蒯聩害怕了,派了两员勇将带人到台下攻击子路。

起初,子路武功高强占上风,有人还为他加油,可六十三岁的子路毕竟年老体衰,敌不过众叛臣。人们见大势已去,又开始给叛臣加油,竟向子路扔石头。后来,子路被叛臣从身后偷袭刺中,发冠的系绳也断了。子路想起孔夫子的教导:“君子之死,要死得有尊严。倒下之时,衣冠不可不整:衣冠整,则人死神存;衣冠不整,则人神俱灭。”子路想到这里,一手捂着伤口,忍着剧痛,用另一只手去扶正发冠,大声喊道:“君子死而冠不免。”直到倒在地上,子路的发冠仍被稳稳地扶在头上。叛臣趁此时机一拥而上,把子路砍成了肉泥。[36]

此时远在鲁国的孔子也听到了卫国宫廷内讧的消息,他对弟子高柴和子路的为人十分了解,马上担心地对身边的弟子说:“哎呀,不好。卫国内乱,顺势而为的高柴会安全回来;耿直忠勇的仲由啊,恐怕会死在那里吧!”不久,卫国的使者前来报告子路的死讯。孔子就在正室的厅堂哀哭子路。有人前来吊唁,孔子就以主人的身份拜谢。哭罢,召进卫国使者,询问当时的详情。使者说:“好惨,子路被砍成肉酱了。”孔子就让身边的人把家里的肉酱倒掉,伤心地说:“我怎么能忍心再吃这样的食物啊!”[37]

孔子晚年,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与唯一的儿子孔鲤死后,子路就是孔子的精神支柱了。子路的死给孔子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子路死后次年,孔子就去世了。宋代大文豪苏轼曾有这样的评价:“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求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38]子路的死是壮烈而从容的,表现出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39]的英雄气概,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孔子“杀身成仁”[40]的儒学志士精神。

亲爱的读者,当您品读完子路受教孔子的系列故事,是否能够感受到子路个性率直、闻过则喜、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是否能感受到子路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令人亲近的学习榜样?是否觉得自己也应该像子路一样闻道不移、勇往直前呢?衷心地祝愿大家能从子路的成长故事中,汲取人生的不竭动力。

【注释】

[1]本故事参考《孔子家语通解·卷第二·致思第八》。

[2]参见《论语译注·阳货篇第十七》第9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本故事参考《孔子家语通解·卷第五·子路初见第十九》。

[4]参见《论语译注·为政篇第二》第1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参考《礼记·檀弓下第四》。

[6]参见《论语译注·颜渊篇第十二》第11章。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7]参考《韩非子·难三》。

[8]参见《论语译注·阳货篇第十七》第23章。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9]参见《论语译注·子路篇第十三》第28章。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10]参见《论语译注·述而篇第七》第26章。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11]参见《论语译注·宪问篇第十四》第42章。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2]参见《论语译注·颜渊篇第十二》第12章。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13]参见《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第22章。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4]参见《论语译注·公冶长篇第五》第26章。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5]参见《论语译注·子罕篇第九》第27章。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16]参考《孔子家语通解·卷第二·致思第八》。

[17]参见《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第26章。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18]参见《论语译注·公冶长篇第五》第8章。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9]参见《论语译注·卫灵公篇第十五》第2章。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20]参见《论语译注·公冶长篇第五》第7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21]参见《论语译注·微子篇第十八》第7章。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2]参考《孔子家语通解·卷第五·困誓第二十二》。

[23]参见《论语译注·阳货篇第十七》第5章。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24]参见《论语译注·阳货篇第十七》第7章。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25]参见《论语译注·雍也篇第六》第28章。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26]参见《论语译注·卫灵公篇第十五》第13章。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27]参见《论语译注·子路篇第十三》第1章。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28]参考《孔子家语通解·卷第二·致思第八》。

[29]参考《孔子家语通解·卷第三·辩政第十四》。

[30]参见《论语译注·子路篇第十三》第3章。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1]参见《论语译注·述而篇第七》第15章。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32]本故事参考《左传·哀公十四年》。

[33]参见《论语译注·述而篇第七》第35章。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34]参见《论语译注·子罕篇第九》第12章。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35]参见《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第12章。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36]本故事参考《左传·哀公十四年》。

[37]参考《孔子家语通解·卷第十·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

[38]出自苏轼《荀卿论》。

[39]出自曹植《白马篇》。

[40]参见《论语译注·卫灵公篇第十五》第9章。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