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拜师孔子
公元前521年,也就是鲁昭公二十一年,孔子三十一岁。春暖花开的一天,孔子宅院门前挂着一份办学告示:鄙人孔丘,字仲尼。自幼喜读《诗》《书》《礼》《乐》,崇尚仁义道德,躬行敬事忠信,愿求志同之士论道,更召欲学君子礼仪者教诲之。
院门大敞,在茂盛的银杏树下,年轻的孔子正在开坛授课。他神态祥和自信,眉宇间闪烁着能看透人心灵的睿智神情。他身前的案几上放着心爱的宝剑,正在为前来听课的弟子们讲《诗》:“弟子们,你们一定要多学《诗》!学《诗》,可以激发想象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往近处说,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克己尽孝;往远处看,可以用来辅佐君上出使四方;而且还可以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2]
孔子的听课弟子中,就有一位雄赳赳、气昂昂的勇武青年,他就是今年刚二十二岁的仲由。此时的仲由,已不再是以前头插雄鸡翎毛的勇武猎手打扮,而是身穿长袍、头戴周冕的书生模样了。仲由是怎么成为孔门弟子的呢?
原来,孔子对仲由在乡里逞勇斗狠、孝敬双亲的名声也有耳闻。他接到仲由父母托人转来的请托后,就开始琢磨:现在刚刚开始设坛授徒,国人对自己讲学水平半信半疑,若能收服以勇武扬名的仲由做我的弟子,必会收到广而告之的收徒效果。仲由虽因勇武斗狠致其双亲忧郁担心,但却有少年“百里负米”孝亲美名。
孔子认为人子若有孝道之心,则必心怀君子仁义之念。于是,孔子便借为季氏管理账目出差之际,带着已经拜他为师的颜路来到卞邑,见到了打扮怪异的子路勇士。仲由此时一脸不屑,孔子友好地问道:“你就是勇敢孝顺的仲由吧?你有什么喜好吗?”仲由回答:“我喜好长剑。我肯定能把你打败!”孔子纠正道:“我问的不是这个,我是说你很聪明,再加上学习,别人又怎么能赶得上你呢?”仲由却轻蔑地反驳孔子道:“南山的竹子,不须燥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就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我本来就很聪明,何必要再去学习呢?”
孔子见启发仲由的机会到来了,忙让颜路向他展示一支加工好的利箭,继续点拨他道:“如果在竹子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远更深吗?你只要乐于学习,就不仅仅是勇士,还可以成长为一名义勇兼备、受人敬重的君子。”仲由听后,想了一下,马上明白了学习的好处。在颜路的见证下,他郑重地拜孔子为师,说道:“仲由愿拜仲尼夫子为师,一定终生谨遵教诲,誓做治国安邦的正人君子。还请夫子为我赐字。”孔子沉思片刻,建议道:“你我有缘在此路相遇,你的父母盼你走人生正路,我更希望你从此走上君子成长之路。你的字就叫‘子路’吧。”此后,仲由就取字“子路”了。[3]
子路父母得知儿子拜孔子为师后,十分高兴,催促着他携带束脩前来聆听孔子讲学。这就是本故事开头大家所见到的,子路和众弟子听孔子讲学的动人情景。
亲爱的读者,据说孔门弟子中,由孔子主动去收服的弟子,唯子路一人,从中可以看出子路忠勇向善的鲜明性格。子路从此一心向学,终身矢志不渝,最终成长为一名流传千古、令人敬仰的正人君子。子路拜入孔门,在跟随孔子赴齐国谋政的路上增长了什么阅历呢?请您继续品读子路“墓前问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