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南方夫子

71 南方夫子

子游为孔子服丧三年后,便和澹台灭明到鲁国武城一带传播礼乐文化。由于他们前期在此为政,美名远播,因此前来拜师求学者络绎不绝。子游之所以要选择武城讲学传道,主要还是因为这里邻近吴国。他希望随时了解吴国的政局变化,企盼能够出现一位推行礼乐教化、遵行仁义之道的明君。

遗憾的是吴、越这两个相邻国家,互相征伐不断。吴王夫差前些年四处开战,国力耗尽,兵源枯竭,无力抵挡越国攻击。子游守完夫子之丧的第三年,即公元前476年,越王勾践再次伐吴获胜,并继续围困吴国首都达两年之久,吴王夫差只得向越王勾践割地求和,不断后撤。又过了三年,即公元前473年,越国彻底打败吴国。越王勾践想把吴王夫差流放甬东,给他百户人家,让他老死在那里。吴王夫差说:“我后悔不听忠臣伍子胥劝谏之言,如今陷到今天这种绝境。”说完拔剑自刎。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声威大震,以兵渡淮,召集齐国、宋国、晋国、鲁国等诸侯会盟徐州,周天子派人赐命勾践为诸侯之“伯”,即诸侯霸主的意思。[17]

越王勾践称霸五年后,文臣范蠡深感勾践对功臣疑心太重,恐难以长久共富贵,就约武将文种去职归隐。文种贪恋功名富贵不从,范蠡就携西施泛舟至齐,成了后人津津乐道、富甲一方、乐善好施的陶朱公。不久,文种就因耿直上谏不被勾践所容,落得被赐死的悲惨下场。从此朝中贤能之士陆续退隐,国家治理每况愈下。越王勾践反思之下,认识到了国家治理需要文、武相济,对内推行礼乐教化,方能巩固统治地位,对外训练强兵,扩展领地版图。于是,他开始物色治国理政的贤能人才。正在鲁国推行礼乐教化的子游,便进入越王勾践的视野。

公元前469年,也就是孔子去世十年之际,越王勾践一次派遣两位使者携带重礼前来鲁国武城,迎请子游到越国传播孔门礼乐文化。子游本是吴国子民,如今已是国破之人,心里五味杂陈,说不上来的一种凄凉感受,暂时没有答应越王的邀请。越王求才心切,用一年时间派人把子游故乡琴川之地的房宅修葺一新,并请画工画好图纸。第二年,勾践再派使者携带子游新宅图纸前来相邀。这一次,已近不惑之年的子游被大自己一旬的老越王勾践的诚意打动了,欣然邀约澹台灭明同往。澹台灭明特别替子游高兴,但他有自己的想法,认为与子游分道楚、越传播孔门儒学,更有作为。于是澹台灭明赴楚国各地传播孔门儒学,声名卓著。子游赴越国常熟、姑苏一代传播孔子的礼乐之道,从学者累计不下千人。子游讲学常常废寝忘食,他六十岁时就已经力不从心、疾病缠身了。尽管如此,他仍然不顾年迈多病,应海隅青溪公邀请,从家乡琴川出发,横渡东江,来到海隅青溪讲学。这是他在吴越之地最后的一次讲学传道之行。

子游不仅教授弟子读《诗》学《书》,更以儒家的礼乐道德教化育人。在子游的倡导下,海隅处处可闻礼乐之声。子游也被海隅百姓尊为“贤人”。越王勾践十分欣赏子游传播孔门儒学的功德,将“海隅”地名取为“奉贤”,以表达嘉奖之意,更彰显越国及其后人以子游为楷模,崇尚“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淳朴民风。子游去世后,越国国王根据群臣提议,赐他“南方夫子”谥号,以表彰他在吴越之地传播儒家文化的崇高地位。

亲爱的读者朋友,孔门十哲中,子游和子夏同列古代文献学问大成之列,尤其对礼乐的学问,子游在孔门十哲中出类拔萃,他是将礼乐文化施于武城百姓教化的成功典型,受到孔子当面嘉许。其晚年重回吴越地方传播孔门儒学之功,仍是传诵至今的文化美谈。读罢子游的系列成长故事,您是否被他追求孔子儒家文化的执着所打动,是否羡慕他亲耳聆听孔子“大同”“小康”的幸福时光?

【注释】

[1]参见《论语译注·为政篇第二》第7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参见《论语译注·里仁篇第四》第18章。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3]参见《论语译注·八佾篇第三》第11章。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4]参考《孔子家语通解·卷第六·论礼第二十七》。

[5]参见《论语译注·为政篇第二》第3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参考《孔子家语通解·卷第九·正论解第四十一》。

[7]参考《礼记·礼运第九》“大同”“小康”章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8]参见《论语译注·泰伯篇第八》第12章。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9]参考《左传·哀公十三年》。

[10]参见《论语译注·阳货篇第十七》第4章。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1]参见《论语译注·雍也篇第六》第14章。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12]参见《论语译注·子张篇第十九》第21章。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3]参见《论语译注·先进篇第十一》第20章。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14]《论语译注·卫灵公篇第十五》第29章。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5]参考《礼记·檀弓上第三》。

[16]参考《礼记·檀弓上第三》。

[17]参考《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