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哀公问社

33 哀公问社

鲁哀公迎请孔子回到鲁国,针对齐国经常对鲁国的军事侵略,采纳了孔子和子贡联合吴国、抵抗齐国的外交策略,大大增强了鲁国抵抗齐国的实力。鲁哀公趁势吸收了更多的孔门弟子在鲁国朝野任职,宰予就被任命为鲁国官员,位列鲁国执政大臣季康子家宰冉求之后,协助冉求处理鲁国外交事务。

鲁哀公知道孔子是反对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大夫架空国君的,自然认为孔子的弟子也是反对三桓专政的。近年来,吴国在与鲁国联合抗齐的过程中,一直采取打压执政大臣季康子、抬升国君鲁哀公的策略,使得鲁哀公自信了许多,颇有振兴公室的想法。

一次朝会后,鲁哀公特意留下冉求和宰予,探讨强化国君权威的国政改革事宜。鲁哀公问冉求道:“寡人与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桓大臣,在联吴抗齐的战局中,谁更重要啊?”冉求小心答道:“出师伐齐,当以国君您的名义发号施令;军旅之中,也要拉着鲁国社木出征。但是三桓大夫掌握鲁国全部军队,仅季氏大人的军队就占了一半。季氏大人的军队在伐齐之战中,功不可没啊!”

鲁哀公听了有些失望,进而问宰予道:“如果没有寡人出师征伐的号令和社木,联吴抗齐能进行得下去吗?”宰予对于冉求刚才的回答很不满意。心想,孔老夫子一直对三桓架空国君朝政不满,现在国君有了重振公室的想法,怎么还这样长季氏的威风、灭国君的锐气呢?应该借国君联吴胜齐之威,增强国君对三桓的震慑才对啊!想到这里,他就对哀公隐喻道:“国庙社木是国家的象征,国家对外征战中,只有国君才有资格以国庙社木号令三军。关于国家社木,古代的时候,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到了周代改用栗木,意思是使人民战栗敬畏。[11]您的威望就像社木一样,这次咱们鲁国联吴胜齐,功莫大焉。您理应携此盛大威望,整顿朝纲,将礼乐征伐的政令统一到自己手中。”

冉求听了宰予这些看法,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他知道鲁哀公已被季康子完全控制,季康子在鲁哀公身边安插了不少眼线,这些话会很快传到季康子耳朵里的,于是以目视意,提醒宰予少说为妙。聪明的宰予马上明白了冉求的意思,话锋一转,说起了各国不同礼乐的话题。哀公已经明白两位臣子的意思,知道自己受权臣控制,难有作为,也就暂时压下了重振公室权威的想法。

冉求担心宰予的安危,出了鲁哀公宫门,便急匆匆赶到孔子宅院,向孔子汇报他和宰予与鲁哀公的谈话情况,并请示孔子保护宰予的办法,以免“哀公问社于宰我”的话传到季康子那里,引来杀身之祸。孔子听完冉求的汇报,沉吟片刻,感叹道:“宰予血气方刚,斗志可嘉。咱们鲁国权柄离开国君公室,已经五代了,政权被季氏大夫控制,也有四代了,当年桓公的三房子孙现在也该衰微了吧![12]现在鲁国政坛大夫专政之势已是积重难返,请你转告宰予:已经做了的事情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不可挽回的事情就不要再去挽救了,离开鲁国换个谋事的地方,估计季康子也就不会再追究了。”于是,宰予在冉求的帮助下,很快得到出使齐国观政的任命,到齐国去了。从“哀公问社”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宰予对鲁哀公“使民战栗”的建议,是暗指三桓专政集团的,也让我们看到了宰予的一颗正气之心。

亲爱的读者,对于宰予之死,《史记》和《孟子》的记载并不一致,真实的历史情况应该是怎么样的呢?请您继续品读孔子委派宰予访齐及其“人生结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