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克己复礼

2 克己复礼

颜回拜师孔子为学,深切感受到孔子对“仁”极为推崇。一个人怎样做才能够达到“仁”的道德境界呢?他苦苦思索,不得其解。

有一天,颜回陪侍孔子在屋里弹琴唱诗,中途进来两位弟子打断了孔子的弹唱,一位是最忠于孔子的子路,一位是刚拜孔子为师不久的子贡(端木赐,字子贡)。他们一块进门请教孔子管仲是否算得上“仁人”。这是因为孔子在不久前的一次讲课中,和弟子们探讨了该如何评价管仲。

孔子对弟子们说:“管仲的气量很狭小啊!”

有弟子问道:“管仲精心辅佐齐桓公,他是不是很节俭呢?”孔子摇摇头说:“管仲收取了百姓大量的租税,怎么谈得上节俭呢?”

这位弟子又问:“那么,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诸侯盟主,是由于他知礼懂礼、遵循礼节吧?”孔子又摇摇头解释道:“齐桓公在宫殿门前立了一个塞门,管仲也立了一个塞门;齐桓公在堂上设立放置酒杯的反坫(diàn),专门用于招待君主,管仲也在府邸设立了这样的东西。如果说管仲懂礼尊礼,那谁不懂礼尊礼呢?”[6]孔子所说的“塞门”“反坫”,分别相当于现在庭院进门的照壁、厅堂中招待来宾的吧台,按照当时的礼制规定,这是只有国君才可以享用的设施,管仲作为臣子,这样做是僭(jiàn)越君臣规矩的。可是孔门弟子也都知道,齐桓公能成为春秋霸主,全靠文韬武略的管仲精心辅佐。那么,该怎么评价管仲呢?他还是一个“仁人”吗?孔子把这个问题交给弟子们讨论。

没过几天,性急的子路和好奇的子贡就找孔子报告他们评价管仲的心得了。子路年长,自然先说:“敢问夫子,齐桓公杀了他的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师傅召忽因此自杀,但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却没有一块去死。管仲该不是有仁德的人吧?”孔子虽然觉得管仲身上有奢而不礼的毛病,但不能否认管仲振兴齐国的盖世功劳,于是回答子路道:“齐桓公能够凭借齐国的强大国力和威望,多次主持诸侯间的盟会,避免了战争,都是管仲辅佐的功劳。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啊!”[7]

说起子路向孔子请教的“管仲不死”事件,说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和他的好朋友鲍叔牙的感人故事。他俩分别辅佐齐国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两人约定,将来这两位齐国的公子不管谁继位,都一块辅佐新国君振兴齐国。

当时齐国政局混乱,齐襄公被堂弟公孙无知谋杀篡位,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远逃避祸。公子纠在管仲辅佐下逃到了鲁国,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到了莒国。篡位的公孙无知骄奢淫逸引发众怒,遭到齐国大夫雍廪谋杀。齐国拥戴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两派大夫分别向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报信,请他们速回齐国继位。

管仲半道截杀公子小白以为得逞,耽误了拥戴公子纠回国的行程。公子小白假装被射中提前回到齐国继位后,迅速派兵打败了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继位的鲁国军队,并派鲍叔牙出使鲁国下达了杀害公子纠的通牒,辅佐公子纠的另一位臣子召忽自杀了。

鲍叔牙按照当初约定,接回管仲并保举他做了齐国的宰相。这才有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的一番伟业。

子贡听了孔子的回答还是不能理解,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敢问夫子,我还是觉得管仲算不上仁人吧?齐桓公杀死了他的哥哥公子纠,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师傅,不但不以身殉难,还去辅佐公子纠的政敌齐桓公,怎么能算得上是仁人呢?”

孔子更进一步明确了“仁人”的根本评价标准,即是否能做到达人、立人而安天下百姓,因此更加坚定了对管仲之仁的评价:“管仲辅佐齐桓公尊奉周天子为王,称霸诸侯,匡正天下,民众到今天还在受益。假若没有管仲,我们到今天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沦落为落后民族了。我们非得苛求管仲像普通百姓那样固守着小节小信,自杀在山沟中而不为世人所知吗?”[8]

子路和子贡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颜回对这场管仲仁否的讨论,听得饶有趣味,连忙向孔子请教道:“弟子回非常仰慕仁人,虽不奢望能有管仲九牛一毛之功,但请夫子指点,回怎样做才能成为有仁德的人呢?”

孔子深知自己弟子之中,颜回乐于律己又好学不厌,因此满怀期望地教诲道:“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礼制规范,就是仁。你一旦这样做到了,就会被天下的人称许为仁人。回啊,实践仁德,全靠自己,还靠别人吗?”

颜回进一步请教道:“夫子,我明白了您‘克己复礼为仁’的要求,请问我该怎么具体去做呢?”

孔子思考片刻,给颜回提出了四点要求:“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回听了恍然大悟,跪拜孔子道:“多谢夫子教诲。回虽不敏,也一定实践您的教导。”[9]

从此以后,颜回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凡事都依礼而行,对上恭敬有加,对下仁慈友爱,对待同门谦让宽厚。

孔子经常感慨地对人称赞颜回:“自从颜回拜入我的门下,我门下的弟子就日益亲密友爱了。”[10]

亲爱的读者,您是否想知道,颜回在生活中实践“仁德”到了什么境界呢?请您继续品读颜回困苦危难境遇追随孔子“吃米见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