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庐墓六年

44 庐墓六年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不再从政,以教化弟子、整理诗乐、编写《春秋》为主要工作。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主要是子贡、冉求等中老年弟子和子夏、子张、曾参等一班年轻弟子陪伴。

子贡是孔子晚年最器重、最喜欢、最依赖的弟子,师徒俩经常进行心灵的沟通。孔子去世那年年初,春寒料峭,有一天他对子贡说:“我觉得没有什么可以教导弟子的了。”子贡奇怪地问:

夫子您诲人不倦。您若不对弟子谆谆教导,那我们怎么向列国君民去传述你的思想呢?”孔子闭目沉思良久说:“赐啊,你听到上天说什么了吗?世间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你听到上天说什么了吗?”[24]子贡知道老师老了,不觉想起了孔子几年前对子路所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5]的自我评价,不禁黯然伤心起来。

公元前479年,也就是鲁哀公十六年的春天,孔子病了。此时子贡正在出使南方吴、越等国回来的路上。当听说孔子病重时,他顾不得旅途劳顿,日夜兼程,赶回了鲁国国都。这天早晨,孔子撑着病躯,拖着手杖坐在门口,等待着他最信赖的弟子子贡。当看到奔跑而来的子贡时,他神情悲伤地唱道:“泰山要倒了,梁柱要断了,哲人要像草木那样,枯了烂了!”子贡动情地劝说孔子:“夫子切莫悲伤,您是我们弟子的泰山和梁柱。泰山倒了,弟子们仰望什么呢?梁柱断了,弟子们依靠什么呢?夫子您安心治病,一定会康复的。”

孔子见子贡来到身边,高兴了许多:“赐啊,你怎么来得这么晚?昨夜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接受祭奠。夏人把灵柩停放在东边的台阶,那是把他放在主人的位置上;殷人把灵柩停放在两楹之间,那是让他处在宾主之间;周人把灵柩停放在西边的台阶,那是把他当作宾客对待。孔丘我是殷人的后代,所以我应该在两楹之间。圣明的君主不出现,那么天下谁能尊崇我的学说呢?我大概活不久了。”

孔子见了子贡后,就病得卧床不起了。子贡和弟子们精心照顾孔子到第七天,孔子去世了。弟子们不知道该为孔子穿什么丧服。子贡建议道:“从前夫子为颜回办理丧事,如同为儿子办理丧事一样,但不穿丧服,对子路也是一样。现在请大家为夫子服丧就如同为父亲服丧一样,但不必穿相应的丧服。”于是弟子们在子贡的指导下,都穿上吊丧之服,系上麻带。外出的时候,就只系麻带。

孔子去世后,子贡带领弟子们把孔子安葬在鲁国城都泗水边上。棺木埋入地下但不及地下水,坟墓封土为仰斧的形状,高四尺,种植松柏作为标志。弟子们按照孔子的丧礼观念都服满了三年父丧之礼,有的继续在鲁国从政,有的到他处谋求发展。只有子贡对孔子感情最深,继续庐墓三年。

这三年时间,子贡继续整理孔子的学说,接待四方钦慕子贡盛名来访的学者大夫。子贡经常在孔子墓旁,庐屋门前,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向来访的人们宣传孔子的周公礼乐教化学说。子贡后三年为孔子守墓的义举,吸引了更多的鲁国人士迁至孔子墓旁安家。子贡离开的时候,这里已发展到一百多家了,子贡行前为此地取名为“孔里”。[26]

亲爱的读者,子贡的这种尊师美德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尊师重教,才能科教兴国。子贡在孔子去世之后,是怎样弘扬儒家学说、推崇孔子在儒学上的至尊地位的呢?请您继续品读子贡力排非议、弘扬孔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