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问孝问贤
孔子教育弟子,始终把“孝悌”作为道德教化的根本,所以《论语》中谈及孝道的地方特别多,仅是《论语·为政》篇就连续有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和子夏分别问孝。子贡听了孔子回答弟子关于“孝道”的解答,感觉“孝”就是一个顺从与否的问题,何必需要那么多不同的解释呢?就向孔子请教道:“儿子顺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这有什么可疑惑的呢?”孔子听后不以为然,教育子贡道:“一个家庭,父亲有敢于谏争的儿子,就不至于陷入不守礼法的境地;士人有善于谏争的朋友,就不会干出不道义的事情。因此,能够认真考虑明白自己所以顺从的道理,这才称得上是真孝顺啊!”[10]
子贡听后挠了挠头,问:“那儿子该怎样向父母进谏呢?”
孔子语重心长地解释道:“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最好是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能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11]这才是真正的孝道啊!”
子贡听后,恍然大悟说:“我父亲希望我把经商作为主业,我却热衷于跟随夫子您为学从政。即使我不能说服父亲和我一道践行夫子之道,也要尊敬父亲,尽到一个儿子的孝道啊!”
孔子看到子贡为学日进,希望他体悟更多为人臣子的敬贤情怀。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当今人臣,谁最贤能?”
孔子答道:“从前齐国的鲍叔牙、郑国的子皮,他们最为贤能。”
子贡听后糊涂了,问:“那齐国的管仲、郑国的子产,不是更有政绩吗?”
孔子听后点悟子贡说:“赐啊,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觉得仅自己做事贤能,还是乐于举荐贤人的人更为贤能啊?”
子贡听后,顿悟道:“谢谢夫子,弟子明白了。管仲、子产固然政绩斐然,却没有举荐出比自己更为贤能的人才,还是举荐贤能的人更为贤能啊!”[12]
亲爱的读者,读了子贡“问孝问贤”的成长故事,您是否也能在生活、学习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呢?子贡在孔子门下,又是怎样学习为仁为政之道的呢?请您继续品读子贡“问仁问政”于孔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