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非吾徒也

50 非吾徒也

孔子回到鲁国的这一年,鲁国执政大臣季康子想要按田亩征税,增加鲁国三桓的财富收入,派冉求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说:“我不懂得这个。”冉求第三次来问孔子的时候说:“夫子,您是鲁国的元老,众望所归。季氏大臣希望借助您的声望,等着您的意见办事。您为什么就不支持季氏大臣一次呢?”

孔子守着冉求的随从,没有正式答复。他把冉求随从支开,私下对冉求说:“君子推行国家政事,要根据礼制要求来衡量:施于民众,要力求丰厚;筹划政策,要遵循旧制;收取赋敛,要尽量微薄。如果这样,那么照我看来,鲁国现在收取的田赋也就够用了。如果不根据礼制约束国政,征收赋税贪得无厌,那么虽然按田亩征税,还是会不够的。而且,季氏如果办事能合于法度,那么周公的典章就在那里。如果要满足私欲,一意孤行,我又怎能违背周公制定的仁政之道,助力他在鲁国实行苛政呢?”

冉求把孔子的话转告给了季康子,但季康子利欲熏心,没有听从孔子的劝告。孔子对冉求的表现非常失望,如果是他处于冉求的位置,面对季康子这种增加民众负担的“田亩征税”苛政,估计又得第二次周游列国去了。孔子对于冉求附和季康子田亩征税的做法,非常不满,在向弟子们讲学时愤怒地表达了出来:“鲁国执政大臣季氏比周公还要富有,可他的家宰冉求,还要替他推行苛政,搜刮民财,增加更多的财富。冉求不再算得上是孔门弟子了。你们大家完全可以大张旗鼓地批判他的非仁政做法了。”[8]

孔子毕竟已到豁达年龄了,明白如果冉求执意抗拒季康子的做法,只会落得被罢官的结局。这不仅对劝谏季康子无济于事,还会有更加趋炎附势之徒,配合季康子变本加厉地鱼肉百姓、中饱私囊,所以也就理解冉求在季康子家的处境了。冉求呢,对于孔子的批评教诲,一直是虚心接受的,他向孔子检讨道:“夫子对我的批评,非常中肯。不是我不喜欢您的学说,实在是我愚钝浅薄,缺乏实施的能力啊!”孔子也表达了对冉求的更大期望:“冉求你有为政之才,我一直是很欣赏的。你对我的为政之道常常缺乏推行的勇气。如果是你的能力不够,实施到一定程度才会不知如何进行下去。可我看到的情形是,你往往患得患失,并没有实际的行动。”[9]

冉求在孔子的殷切教诲下,在辅佐季康子执政期间,为避免鲁国内乱做出了一次很大的贡献。请您继续品读冉求“劝止内乱”的故事。